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2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零年特刊 但是該論文指出,散失造 成 的固 有 損 耗可以低 至 1dB/km,因而光信號在實際 距離上的傳輸是可能的。限 制傳輸的主因是雜質:在這 些波長範圍主要是二價和三 價的鐵離子。引用論文中的 話:「只要把鐵雜質的濃度 降至百萬分之一,可以預期 製造出在波長0.6微米附近 損耗為20dB/ km的玻璃材 料。」簡而言之,只要材料夠「純淨」,幾百米厚的玻璃板也可以看穿。這一重要先見開創 了光通信的領域。 論文同時也考慮了很多其他問題: 選取適當模式,使絕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光纖外部,損耗可以進一步降低。 光纖外圍應為折射率較低的包層(這後來成為標準技術)。 光纖彎曲帶來的能量損耗在彎曲半徑大於1毫米時可以忽略。 估計了橫截面不均勻帶來的損耗。 分析了單模光纖的特性。(單模光纖現在成為長距離、大容量數據傳輸的關鍵技 術。)解釋了色散是如何限制帶寬的;並且舉出了一個10km傳輸的例子,這在1966年 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例子。 引用該論文總結部分的表述: 「目前,要成功利用光纖波導,取決於是否能製造出合適的低損耗電介質材料,而其中 材料問題是關鍵的,雖然看似很難,但並非完全沒有辦法解決。可以肯定的是,所需要 達到的20dB/km的損耗目標,比基本機制所限定的最低損耗要高出很多。」 基本上所有這些預測都準確地指出了發展的路徑,現在的技術與當時的預測相比,損耗 • • • • •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