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諾貝爾獎講座 25 只是百分之一,而帶寬卻是萬倍。現在看來,1966年這篇論文中的革命性建議還是過分 保守了。 5. 使世界信服 高錕於1966年2月的一次IEE會議上闡述了這篇論文的主旨,但却沒有引起世界太多的 關注─除了英國郵政局(BPO)和英國國防部(UK Ministry of Defense)外,他們 為此立即開展重點研究項目。到了1966年底,英國有三個研究團隊在進行相關主題的 研究:標準實驗室的高錕本人、 英國郵政局的Roberts,及Gambling與國防部實驗室 (Ministry of Defense Laboratory)的Williams的合作隊伍。 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高錕到世界各地推廣他的構想,足跡所及之處包括:日本(自此建立 了不少持久的友誼)、德國的研究實驗室,和荷蘭等地。他說如果沒有更多人加入,玻璃 光纖的應用將不會有所發展。面對多方的質疑和批評,他有著非同尋常的堅定信念。全 球的電信業非常龐大,非個人或甚至單一國家可以改變;但是,他是堅定的,他的熱情是 如此富有感染力,漸漸地他改變了其他人,令他們相信他的構想。 起初,專家們宣稱,根本上不可逾越的問題中,材料是最嚴重的一個。Gambling提到 British Telecom早先對這個提議的態度是「有些尖刻」的。而本可輕易盡佔先機的貝爾 實驗室,起先也忽視了這項提議,直至他們看到這項提議的可行性。高錕尋訪了多家玻 璃製造商,遊說他們製造所需的純淨玻璃。他從康寧(Corning)得到了回應,由Maurer 帶領的康寧團隊,第一次生產出玻璃預製棒,並發明了使玻璃光纖合乎規格的技術。 與此同時,高錕繼續致力證明,玻璃光纖在長距離光學傳輸系統中作為介體的可行性。 他們面對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是對低損耗樣品的測量技術,而能夠獲得的樣品 的長度只有20釐米左右。確保樣品表面完美無缺也是非常的困難,還有打磨過程中引起 的端面反射損耗。在測量過程中他們面臨的困境,是要求檢測兩個樣本之間少於0.1% 的損耗差別,而整段20釐米長的樣本總衰減也只有0.1%,不夠精確的測量是毫無意義 的。 1968和1969年間,高博士和他在標準實驗室的同事Davies、Jones和Wright,針對上 述在玻璃樣本內的亮度衰減的測量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在當時,名為分光光度計的 測量儀器的靈敏度非常有限─只有43dB/km左右。測量工作非常困難:即使污染極 微,也會造成與衰減相若的損耗,而端面效應更易糟糕上十倍。高博士和他的團隊自製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