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26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零年特刊 了一個單光束分光光度計, 其靈敏度達到21.7 dB/km。 而後來的雙光束分光光度 計,更是將靈敏度提高到4.3 dB/km。 反射效應是用自製的橢圓率 計測量的。為了製造橢圓率 計,他們使用等離子沉積法 製造石英樣本,製造過程中 的高溫蒸發了石英中的雜質 離子。利用靈敏的儀器,他 們測量了一些玻璃樣品的衰 減,赫然發現Schott Glass 公司的一種紅外矽樣品,在 0.85微米左右的頻率範圍的 衰減只有5 dB/km!這最終 證明了去除雜質可以將吸收 損耗降低到可用的程度。 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 因為低損耗區域正好落在鎵 砷激光器的發射光譜帶中。 測量結果明確指出了光纖通信的路向—小體積的鎵砷半導體激光器作為光源,低成本 的包層玻璃光纖作為傳輸介體,矽或鍺半導體作為檢測器。夢想不再遙遠,這些測量結 果明顯引起了研究界的興趣,研發第一個低損耗玻璃光纖波導的競賽開始了。 1967年,Maurer在康寧的化學家同事Schultz淨化了玻璃。1968年,他的同事Keck和 Zimar拉出了光纖。1970年,通過外部氣相沉積法(OVD),康寧使用摻鈦纖芯和矽包 層,製造出在0.633微米處損耗為17 dB/km的光纖波導。兩年之後,他們以摻鍺纖芯代 替摻鈦纖芯,製造出一條損耗低至4 dB/km的多模光纖。 在遲疑不決多年之後,貝爾實驗室最終於1969年加入行列,創立了光纖研究項目。197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