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28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零年特刊 4 é ìsí é äwwssswwå fsdad`adasv çxxsssxxè ê îsï ê r 從過去的幾年開始,光纖逐漸以各種方式進入家庭。更加環保的全光網絡正 在籌劃發展當中,光纖通信的革命還沒有結束,更可能正剛剛開始。 7. 結束語 以光纖為本的全球通信網絡確實做到天涯若比鄰,令人與人之間關係更密 切,我亦沒有必要引用技術數據來證明這一點。我們得知獲得諾貝爾獎的消 息,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凌晨3時,來自斯德哥爾摩(他們的早晨)的電話,無 疑是通過光纖傳輸的;幾分鐘後,來自亞洲朋友(他們的傍晚)的祝賀信息, 也是通過光纖傳輸的。然而信息氾濫並不是一件好事:那晚我們不得不摘掉 電話以求安睡。 到目前為止,光纖通信不僅僅是科技上的進步,還為社會帶來了顯著變革。下 一代人將會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和成長;人們打交道的方式也將有所不同。一件 產品各個部分的生產,好有可能分散在世界多個地方,為人們尤其是發展中國 家的人民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信息的廣泛傳播,明顯帶來更多平等和參與公 共事務的機會。 已經有很多人談過和寫過信息社會,我不打算多談─我只想說這一切已經 遠遠超過了196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光通信概念時的夢想,在那時,即使是 1GHz,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矣。 最後,高錕教授和我想感謝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他們是:楊教授、黃教授、 張教授和陳教授,在準備這篇演講稿時他們給予了我們莫大幫助。高錕也感 謝ITT 公司,在那裏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發展出自己的事業,同時感謝早期和 他一同投入光纖研發的同事。沒有一大羣志同道合的人,這個工業便不會蓬勃 發展至今天這個面貌。 高錕埋下了這顆種子,Bob Maurer為它澆水,同時,John MacChesney使它 生根茁壯。 © The Nobel Foundation 2009 高錕教授的諾貝爾獎獲獎演說原文為英文,由高黃美芸女士、陳亮光、張國偉、李美華、黃永成及楊綱凱 協助編撰。講辭將於稍後面世的諾貝爾年報 Les Prix Nobel 正式出版。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