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零年特刊 今 日種種的先進電信,幾乎都孕育於 1963年倫敦的一個實驗室。其時, 一名年方三十的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推 敲鑽研,開始進行實驗,為要證明一個大 膽富於想像的概念─透過廉宜多產的 玻璃,光可以長距離傳輸,從而有效地傳 送大量數據。在1960年代,國際電話電 報公司在歐洲的中央研究設施─英國 的標準電信實驗室─試圖用不同的載 體,達至較高的帶寬。高錕搜索枯腸,希 望可以找到一種物質引導光的脈衝,既 要足夠透明,又需切實可行,最後選定了 玻璃。玻璃以矽製造,而矽是地殼上取之 不竭的原料─盤古初開已存在的沙粒。 熔融二氧化矽在攝氏二千度高溫融化, 化為強韌、質輕、可彎曲,並且比頭髮還 細的光纖。 ✶ 上圖:剛畢業的高錕與同學駕車在英國旅行,途中停下來野餐 ✶ 下圖:時維六十年代,青年科學家高錕在英國哈洛市標準電信公司 實驗室埋首研究光導纖維技術。這種技術當時尚在萌芽階段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