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前校長兼諾貝爾獎學人高錕教授特刊 流金灑暖 桂冠生輝
前言 5 然而前面並非坦途,不但障礙重重,而且 障礙極大。其一是怎樣使光束由甲點走 到乙點。在玻璃窗的一邊亮著電筒,另一 邊當然清楚可見。但假如玻璃厚達一百 米,光在傳送過程中便會消失。高教授的 推想是:光線在穿過玻璃纖維途中減弱, 非因被玻璃本身吸收了,而是由於玻璃的 雜質。所以如果能去除雜質,數百米厚的 玻璃板塊也應該看得穿。高錕以小心謹 慎的測量計算,證明這一洞見,掀開光導 通信時代的序幕。今日,光束在玻璃裏傳 送整整千米後,仍可保有百分之九十五。 1966年,高錕在電機工程師學會的會議 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並把發現寫成題為 《為光波傳遞設置的介電纖維表面波導 管》的論文,同年7月發表在電機工程師 學會會議文集裏,這個日子被視為光纖 通信的誕生日。然而,他還得花上多年 時間,才可說服世人這個驚世意念是切 實可行的。康寧玻璃廠的科學家給他的 熱誠啟發,積極探索,到了1970年,研 發出能夠把高速信號傳輸一千米遠的單 根光纖。有了光,一切陰影都驅散於意 念與現實之間。其後的故事,正如人們 所說,已是耳熟能詳的 歷史,無需多贅。 遠眺未來(相片: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