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一年第一期
20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一年第一期 樣一減一加很明智。他們會有充裕的時間去接觸新學科,嘗試新經驗,包 括到國外當交換生或實習。總而言之,這是很理想的做法。 你覺得自己擔任中大校長時期,最大的建樹是甚麼? 現 在回頭看,我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是設立了全宿制的小型新書院。 你知道書院制是中大傳統賴以建立的基石。每名中大學生都既有 所屬學院,也有所屬書院。這是分工:學院負責學生的正規課堂教育,書 院負責正規課程以外的教育和關顧服務。兩者結合,就實現了全人教育 ─不只教授知識,也傳遞行為規範和價值觀。牛津、劍橋和中大就是因 為實行書院制,而在世界許多大學中與眾不同。然而,中大的學生人數愈 來愈多,由1960年代只有兩三千人,到2012年預計會有一萬三千人,這樣 繼續下去的話,原來幾所書院就會變得過於龐大,難以保持師生和朋輩 間密切的關係,這些關係是正規課程以外的生活教育成功的關鍵。增設 新的書院,可以恢復和鞏固設立書院制原初的理想。中大這個悠久的特 色,未來也將維持,令它不但在香港,也在大中華地區、東亞和世界享有 優勢。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香港前景如何? 中 國大陸在1978年開始經濟改革,向世界開放時,香港發揮了重大 作用,中國經濟改革成功,香港功不可沒。香港企業家與廣東和內 地在文化和語言上接近,他們憑藉這種優勢率先投資內地,引進資金、技 術、營商手法和市場。所以,當時設立的經濟特區中,只有毗連香港的深 圳能夠持久成功。不過,現在中國大陸經濟蓬勃,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員,不再需要香港擔當連繫世界的橋樑 或門戶或中間人的角色。中國已跨越傳統輕工業階段,邁入重工業和高 科技業,相比之下,香港在這些方面毫無優勢。中國經濟正處於持續高 速成長階段,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香港的角色必須轉變。香港經濟和 居民的生活,對於中國大陸依賴很深。金融服務業和旅遊業是兩大顯著 例子。香港交易所一半以上的市值來自中國企業,而2010年三千六百萬 訪港旅客中,二千三百萬是內地人,全靠這些遊客,香港的失業率才能維 持在低水平。 但我相信香港還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尤其是為鄰近的廣東省和深圳市 服務,香港不但能充當廣東和深圳的金融中心,還可以擔當其後勤、教育 和研發中心。中國經濟規模很大,定可以有多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廣東 和深圳缺乏實力雄厚的大學和研發機構,香港可以填補這個空白。無論 香港作何打算,中央政府都會支持。相較於中國其他城市,香港持續擁有 的主要優勢仍然是高度國際化,雖然它暫時仍享有可兌換貨幣、資金自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