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一期

10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一期 萬丈紅塵中的知識綠洲─城中讀書會 在 中環這個香港的政治商業中心,每 個月起碼有一個星期五的傍晚,在 美國銀行中心的中大專業進修學 院演講廳外,會排着一條人龍,當中有些人 西裝革履,下班後趕來,為的是參加由中大大 學通識教育部、專業進修學院與第二書店合 辦的城中讀書會。 在崇基校園的李慧珍樓,曾經有家名叫第二 書店的小書店,讀書會最初就是由這家書店 獨力辦起來的。中大校友 梁卓恩 先生是書 店股東之一,他說:「當初開書店不只為了賣 書,還想推廣閱讀風氣,因此開始辦讀書會, 那時是在星期六下午兩點半,在書店旁邊的 咖啡店不定期舉辦。」 後來第二書店和大學聯手。大學通識教育主 任 梁美儀 教授親歷彼此合作的開始,她說: 「有一天,我和當時的通識教育主任 張燦輝 教授和行政主任 崔素珊 ,一同到第二書店看 書,和店長 謝安 攀談起來,聊到這個讀書會, 張教授大為讚賞,他覺得通識只是在課堂上 做是不夠的,當時社會對通識認識既少又不 重視,中學還沒有通識科。通識的理念是大 家要有廣闊視野,不斷學習,對自己不懂的新 事物要懷着好奇心,而讀書會是推動這種理 念的很好的媒介。所以張教授就很熱心說, 大學通識教育部也加入,與第二書店合作辦 讀書會。」 2003年第二書店結束在中大的業務,讀書 會的舉行場地成為問題,幸好得到專業進修  學院(當時名為校外進修學院)協助,提供 中環的演講廳為場地。梁美儀說:「移師中 環後,我們慢慢看到讀書會吸引到很多校外 人士參加,不乏律師、會計師、銀行家等專業  人士。」 梁卓恩比較咖啡店與中環的分別:「中環的 場地是一個演講廳,剛開始時我們覺得氣氛 不及早期在咖啡店,那時候如果來的人多, 有些人站着聽,發言的也是站着說,氣氛比 較踴躍。在中環的演講廳大家只能坐着說, 交流好像差一點,但好處是地方大,能坐差 不多二百人,活動的影響力就大一些。尤其是 講者花了幾個月去準備,有三十個人來聽和 二百人來聽,兩者的效果是不一樣。」 讀書會找來的講者五花八門,梁美儀負責尋 找學院中的學者,梁卓恩則物色社會各界愛 書之人,他說:「我們想保持一份精神:書是 人人都可以讀的,不是只有教授才讀書。我 們邀請講者的標準是:只要他對某本書有興 趣就行了。所以會有工程師來講蘇軾,有像 我做律師的來講吉本(Edward Gibbon), 都是自己職業以外的閱讀興趣。我們很強調 閱讀興趣要廣泛,要超越自己的專業範圍以 外,也就是通識的概念。」 梁卓恩先生 梁美儀教授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