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一期

18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一期 除了讀書組,犁典還會不定期舉行沙龍,請 校外講者來做報告,然後一起去討論。此 外,犁典成員還會一起看電影、踢足球、爬 山、旅行。周保松說:「讀書組不僅僅是讀 書,更重要的是,它是個成員互相支持的知 性社群。」 周保松認為成功的讀書會的標準,第一是選 到好的書來讀。第二是討論要有深度,不要 泛泛而論。第三很重要的是要能持續。他說: 「讀書組的成員來讀書並非為了實用目的, 不是為了寫論文而來讀書,而是大家很享受 這種讀書的生活。」 中歐大學博士候選人 李敏剛 視犁典讀書組為 他的學術啟蒙,「這不只因為讀書組讀的都 是重要學術文章,更因為其自由卻嚴謹的討 論氣氛。讀書組沒有既定的觀點與立場,參 加者都可以自由表達看法,不同意對方的觀 點,可以坦誠切磋批評,周保松老師其實就 常常是其他朋友『圍攻』的對象(我也常常 參與圍攻,哈哈)。我大學一年級開始參加讀 書組,以為這種坦誠、和氣和嚴謹的討論態 度是知識界的常態,後來知道並非如此,才 明白讀書組其實是如何難得。」 多倫多大學政治哲學博士生 郭志 說犁典是 他認真接觸理論的起點,「可以說,犁典從本 科開始,一直將我帶到碩士與博士之路。我 最初在犁典報告的是Frank Knight的‘The Ethics of Competition’,往加拿大讀碩 士前報告的是Bernard Williams的‘From Freedom to Liber ty’,到最近讀博士前 則是Carl Schmitt的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每次做報告,總會逼我把數十至上 百頁的學術文章抽絲剝繭。而每次討論,都 會驚覺別人總能讀出自己讀不出的理解及  問題。」 除了犁典讀書組,周保松任教的課程都會有 在晚上舉行的「原典夜讀」活動。原典夜讀 是隨意參加的,但通常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會 參加。周保松說:「原因是學生得益很大。 讀書不是你拿起本書就會讀,而需要很多 浸淫,並且需要有許多對於文本的解釋和分 析,才可以讀得進去。」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