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二期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的淬煉 中大自創校以來,通識教育即為本科課程 的重要一環,分大學課程及書院課程兩部 分。在2012年之前,「大學通識課程」由 全校四十多個學系提供超過二百個學科, 分為四個範圍—「中華文化傳承」、「自 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自我 與人文」,以供學生選修。由2012年起, 全港大學教育改為四年制,學習時間較前 充裕。為加強通識教育課程的連貫性及學 生的共同學習經驗,通識課程自是年起由 十五學分增至二十一學分,其中六學分是 在原有基礎上加設的核心元素—全新的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整個課程的內容、教材和教科書都由基 礎課程的團隊全新設計和編製。趙茱莉 博士表示:「基礎課程由2006年開始構 思,至2012年正式全面推出。草創之初, 教師們要率先從自己專研的舒適區走出 來,廣泛閱讀聆聽,於實踐中學習。除了到 海外取經及觀課,我們又於2009至2011 年分階段開設先導實驗班,收集學生意 見,不斷調整改進。課程全面推行至今, 我發現他山之石固然有助課程自我完善, 但也讓我們確認中大基礎課程的獨特 品質。」 基礎課程包含跨文化、跨學科的兩個科 目:探索科學與知識世界的「與自然對 話」、反省理想社會與美好人生的「與人 文對話」。課程內容以問題貫串,透過選 讀中外不同文化傳統和學科的經典,展現 人類面對一些歷久彌新的大問題時,怎 樣去思考和尋求解答。「與人文對話」問 的是「甚麽是理想得人生?理想的社會?」 「與自然對話」的核心是「人對自然有甚 麼認識?人對自然的理解有甚麽限制?」 兩科共選讀經典二十餘篇,橫跨中、西、 伊斯蘭等不同文化,上下二千年。教學以小 班研討方式為主,大班講課和網上學習為 輔,學生須主動投入,課前閱讀,課上討 論,課後寫作,與同儕和老師互動問答, 深入反思,從而認識和理解經典的智慧對 現代人的啓示,以及它們的限制。 2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五年第二期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