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六年第一期

讓 化石燃料長埋地底,是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 制全球氣溫上升的一道良方。 為此,全球科學家與時間競 賽,發展嶄新科技,以期不再 依賴化石燃料,轉為有效應用零排放、耗之不盡 的自然能源。 中大工程學院正積極着手研究再生能源技術。 自2014年起,由汪正平教授領導的跨院校團隊 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項目資助 六千三十三萬港元(約七百八十萬美元),開始為 期五年的「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 用」研究計劃,集中發展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與 組件技術,以提升其成效,改善電力存儲及供電系 統,務求令太陽能發電更加普及。 高能源、高功率密度 超級電容器 汪教授與電子工程學系的 趙鈮 教授合作,率領博士後 研究生和學生,為不對稱超 級電容器開發出納米結構 金屬氧化物–碳複合材料。 再生能源時有時無,往往無法在電量需求高峰 期提供足夠能源。汪教授說:「超級電容器對 於可持續能源的存儲和傳送十分重要,尤其是 在晚上用電量高的時候。」潔淨能源技術如發 展成熟,將令人振奮,因為「再生能源就是當前 的方向─利用清潔的再生能源發電,可減低 碳排放,改善環境污染,讓大家呼吸更清新的 空氣。」 蓄電池能源密度高但功率密度低─雖然可以 儲存大量能源,但是充電甚花時間。電容器則 可以快速充電,但只能儲存少量能源。汪教授 的研究團隊嘗試把兩者結合,開發出目前最高 效的超級電容器,其能源和功率密度分別高達 98.0 W h kg -1 及22,826 W kg -1 。 高能量、高密度液流電池 研究項目的另一個突破出自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 系 盧怡君 教授的團隊,他們研發出高能量密度的 陰極液流電池,採用高濃度硫碳複合物,成功令 電池容積量達至294 Ah L -1 ,是全釩液流陰極的 五倍。 近日,研究團隊再闖高峰,成功結合液態碘化 鋰和固態硫流陰極,達至目前最高陰極容量─ 550 Ah L -1 。盧教授說:「該技術可以應用於電動 車,並已取得專利權,有好些業界夥伴都希望得 到技術的使用許可。」 研究到了最後階段,團隊會在 中大一棟學生宿舍以微電網 作實地驗證,這將會是首個在 天台安裝太陽能板和市區層 面的太陽能光電建築(BIPV) 研究項目。團隊也會提供全面 的市區微電網方案,供香港以 外的城巿參考。 大學與氣候變化   11 趙 鈮 教 授 汪 正 平 教 授 盧 怡 君 教 授 在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 汪正平 教授帶領下,三十多名來自中大、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及香港大學的專家和學者參與「智能化太陽能技術:採集、存儲和應用」研究項目,  聯手探索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 網址 : https://sse.erg.cuhk.edu.hk/sse/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