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六年第一期
1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六年第一期 為解決短期住屋短缺 而忽略城巿通風的重要性 會否衍生出更多 有待解決的問題? 團隊用了兩年時間完成巿區 空氣流通評估研究,並提出 一系列指引,為日後受公帑 資助的發展項目和市區重建 計劃所採納。2006年,中大 再受規劃署委託,着手「都 市氣候圖及風環境評估標 準—可行性研究」,將香 港按熱度和通風條件分為五個都市氣候規劃地 帶。研究於2012年完成,其後的《城市規劃委員 會報告》與《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都採取了團 隊提出的部分紓解措施(見頁12圖)。 吳教授解釋:「香港是首個參與都市氣候研究的 中國城市,但這只是個開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 前提下,建設安全、永續和宜居的城巿,還有很長 的路要走。除了香港以外,世界各地城巿也正面臨 相同的挑戰。」他的團隊一直有為香港以外—來 自高雄、武漢及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師提供科 學繪圖和全面的地區氣候分析,最近中大團隊亦 開始為中國內地主要城市繪製氣候地圖。 挑戰重重 然而,儘管政府掌握了確鑿的科學數據,有時仍 難以一一實施《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的建議。 在香港,住屋需求迫切,在擠迫鬧市的心臟地帶, 常見到不少新建的高樓住宅大廈聳立其中,阻擋 市內通風,導致市區熱島效應日趨嚴重。 吳教授語帶疑慮:「為解決短期住屋短缺而忽略 城巿通風的重要性,最終會否衍生出更多有待解 決的問題?」 使命感 「要改變整個社會對城巿規劃的價值觀,最主要 的是培育具氣候意識的公民和專家,這是大學的 另一重要使命。」吳教授馬不停蹄奔走於學校禮 堂和演講廳,就是為了向中學生及公眾講授有關 氣候變化及城巿設計的課題。 與此同時,吳教授及其團隊正草擬一個有關氣候 變化的跨學科研究生課程框架,內容涵蓋氣候科 學、城市規劃、能源和資源管理,以及公共衞生。 「如果學者只擁有一個學科的專業知識,面對氣 候變化這龐大的議題,最多只能看到個別問題的 成因及影響。但若要得出解決或紓解方案,就必 須擁有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多角度思考與協調的 能力。培育這些人才,就是我們未來二十年的目 標。」 吳 恩 融 教 授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