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Five Decades in Pictures

49 The Third Decade: 1983–1992 在 中大早期歷史中,1983至1992這十年是較為謐靜的時期,推土機和打樁機震耳欲聾的噪 音已不復聞,代以崇基學院禮拜堂內的管風琴奏出巴哈和梅湘的雄渾樂曲,若論分貝, 或許與施工機器不遑多讓,但肯定悅耳得多,也更有助於薰陶心靈。在中大邁入第三個十年期之 時,今天校園的面貌已大致成形,主要的教學樓、辦公樓和宿舍業已落成,原來巉峻起伏的地勢 已經平整,留待日後規劃和發展。 到了1983年,中文大學已廣為香港市民熟悉,是讓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從而獲得理想工作的 地方。在1980年代,香港經濟重心從製造業和轉口貿易移向服務業,這個時期白領職位俯拾皆 是,堪稱是大學畢業生的黃金年代。在這期間,中文大學充分了解社會需要,為公司行號、金融 機構、學校和政府提供高質素的生力軍。在1980年代,政府機構也開始羅致愈來愈多的中大畢業 生,每年都有穩定數目的畢業生加入政府政務職系,是以也有愈來愈多的中大畢業生在高級公務 員梯隊嶄露頭角。另一方面,大學恪守其學術使命,秉持熱情和衝勁,進行不同學科的研究。在 1983年,中大首名博士生畢業戴上博士帽。 研究院迅速充實研究生課程,培養頂尖畢業生,他們日後遍布世界各地的學術殿堂發光發熱, 這是後話。同一時間,在沙田的另一處角落,還有一件令人振奮之事正靜靜醞釀。醫學院首批畢 業生在1986年獲授學位,中大創校先賢的夢想得以完成,大學竭誠盡忠服務社會、為求才若渴的 領域提供優秀專業人才的承諾得以實踐。1991年護理學系成立(2002年改名那打素護理學院), 1992年藥劑學院成立,是中大堅定實踐這個承諾的寫照。在工業方面,中大在1991年成立工程學 院,是在本地高等教育界引進電子工程學的先驅。 中大既晉身全球重要學府之列,地位日高,聲譽日隆,擴大規模已是刻不容緩,所以在獲得邵逸 夫爵士慷慨捐資後,即按照書院制大學的優良傳統,籌辦新書院。逸夫書院在1987年奠基,1990 年落成。同時,中大繼續致力保持它在區內頂尖學府的地位,1983年舉辦關於中國現代化的會 議、1986年與中央研究院簽訂學術交流協議,以及1987年首次有中大學生獲選羅德學人,均屬值 得一書的盛事。 在1987年,在創校之初為中大擘劃校園設計的建築師司徒惠,向大學捐贈著名雕塑家朱銘的雕塑 《門》和惠園。這兩項建設至今仍然妝點大學廣場的面貌,往後世世代代的畢業生每見到這兩項 地標,也就憶起他們在這個校園所花的一段寶貴光陰。1987年中大第二位校長馬臨教授退休,他 主理校政九年,厥功至偉,高錕教授繼他之後出掌中大,大學無論國際聲譽和學術地位,都將更 上層樓。 在1980年代末,一批新建築在校園陸續出現,它們與大學早期外觀方正俐落、色彩素淨的建築大 異其趣,呈現另一種風格,迥異於廣受青睞的清水混凝土飾面。就用途和美感而言,新建築沒有 那麼氣勢雄偉,但更親切可喜。中大校園開始成熟,慢慢出現不同建築風格和色彩。 在這十年,在學生事務處的努力下,學生與大學管理層之間有了更深入的相互了解,彼此交流看 法和意見的機會日多,學生代表也出現在教務會等高層面的會議上。同時,為校友提供的服務也 趨於大型,校方舉辦的校友日,是每年一度的盛事,吸引數以千計畢業生攜眷回到校園,為校園 生活增添姿彩。 1980年代是中文大學成年的時期,也是它鞏固實力和資源,準備往後二十年大展拳腳的時期。就 對社會發展與成長的貢獻而論,在這十年間,中大畢業生在擇業方面趨於多元化,更為平均地分 散於教育、商界和政府這三個本地就業市場的主要領域,以前的情況似乎是一面倒投身教育界。 雖然學齡兒童數目減少、第三產業發達等社會經濟因素無疑也有其作用,但大學的努力也功不可 沒,它教導即將離校的學生就業規劃的概念,協助他們為初期的工作生涯做好準備,並爭取主要 僱主的支持。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