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訊第21期

中大通訊 一 九 九 一 年 八月 作 者 的 話 宋恩榮博士: 《中國評論》要求內容深入淺出且作綜合性分析,與我平素從事 之長期性研究有所不同,故替《中國評論》寫稿是一項新的嘗試,亦 很有趣。同時,通過參與籌劃及研討,增加了我從科際角度對問題的 了解,更體會到香港,特別是中大,有極大的潛力發展中國研究。還 有,出版社工作效率之高,真使我有點驚訝。 鄺振權博士: 兩位主編給予我的自由度很大,時間也很充裕。況且中國人口問 題是我熟悉的研究專題,搜集資料全無問題。比較難辦的,倒是下筆 時,經常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作抉擇。譬如說現在中國的人口是五十 年代的一倍。推行人口控制工作從嚴從緊,對這我該說是好?還是壞? 不過,無論如何,能通過這本書告訴外國人一些中國的事情,是我樂 於參與的工作。 薛天棟博士: 就內容而言,《中國評論》已能滿足一般讀者之需求;然而,可 能囿於篇幅及資料所涉期限,對專研中國問題的人,則欠缺深入之分 析。而且,《中國評論》是年報性質,包羅一年的資料,只能談主要 的問題。 劉創楚博士: 出版此類年報的構思不錯,而我在比對資料時,竟有新的發現,這 是為《中國評論》寫稿的一個意外收穫。可是,研究社會整體之變化, 分析需基於長期的觀察,《中國評論》以九零年為主,難以看到較大 的改變。 盧乃桂博士: 《中國評論》無論是構思、形式及題目分類皆不錯。通過出版此類 年報,不僅為有興趣研究中國問題的人提供更多的資料,更可提高大 學出版社的國際地位。如果能夠成立一個永久性的編輯委員會,專責 編印《中國評論》,並及早找撰稿人,《中國評論》之質素將會更好。 對自己來說,在準備及寫作過程中,除可更新現有的資料外,更有新 的發現,對於日後的研究與教學,均有裨益。 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