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通訊第39期

中大通訊 一九九三年二月 視覺和表演藝術等。大會特設六大 主題和三十多項專題研討,以激發 參加者反思其本土文化發展的特性, 達至超越界限的文化和學術交流, 開拓嶄新的國際視野。 該六個主題為「從比較角度看 文化、民主與現代性」,「跨文化 溝通:形象與界限」,「文化認同與 公共空間」,「文化批評與公共空 間」,「現代性、身分認同及文化 的曖昧」和「文化批評與政治」。 知名學者就多項專題發表演 講:來自麥基爾大學的政冶學教授 Charles Taylor 主講「西方現代的 政治文化」;本校哲學系劉述先教 授主講「中國文化中的民主理想與 實踐」;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蕭鳳霞 教授主講「華南地區的文化認同及 差異的政治」;美國社會理論與文 化 研 究 教 授 C r a i g C a l h o u n 主講 「民間社會與公共空間」;來自莫 斯 科 的 學 者 B o r i s M i k h a l o v 則討 論「俄國民主化過程中公共空間的 重組」。此外,多名來自大陸、台 灣及本港的學者專家探討一列系有 關城市設計、電影創作、新聞工作 等文化問題,引起熱烈討論。 中國儺戲•儺文化國際硏討會 校慶活動「中國儺戲‧儺文化 國際硏討會」上月廿七日至廿九日 假祖堯會議廳舉行,由本校文學院、 音樂系和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 會學院合辦。 來自中、港、台、美和新加坡 的專家學者,在會上集中討論儺戲 及儺文化的原始資料搜集、整理、 記錄和分析的問題。會上發表的論 文大多是基於實際場合演出的實地 研究報告。 儺是古時迎神賽會驅除疫癘的 風俗,宋時加入歌舞和扮演。其後 ,這類戲劇成為儺儀中不可或缺的 成分,並通稱儺戲。廣義的儺戲還 包括酬神戲、平安戲、願戲、香火 戲、社戲和喪戲。除歲末驅凶納吉 的信仰和儀式外,儺文化亦泛指春 析、秋報、祀神、祭鬼、除煞、超 度和各式醮儀。 第三屆國際閩方言硏討會 第三屆國際閩方言硏討會上月 十一及十二日在本校祖堯會議廳舉 行,由中文系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吳 多泰中國語文及硏究中心合辦。是 屆為該會議首度在非閩語區舉行, 並為本校三十周年校慶活動之 一 。來自中、港、台、美、日、澳 門和新加坡的專家學者參加研 討,提交論文五十餘篇。 閩方言素以語言現象複雜 、保留古漢語特徵多著稱,分 布範圍廣泛,除福建省外,廣東 省潮汕一帶和雷州半島,以及 海南省和台灣都屬閩方言區。 本港約有二百多萬人祖籍上列 各地。 大學副校長金耀基教授主持 開幕禮後稱,中大願意提供協 助,把研究閲語的人組織起來,成 立學會,促進閩方言硏究的發展。 是次會議獲吳多泰先生、蕭國 興先生和中國語文學會安子介基金 贊助。 偉倫訪問敎授講座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名譽主任唐敖慶教授,以偉倫訪問 教授身分到訪本校,並於上月十四 日主持公開講座,講題為「中國基 礎硏究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 唐教授在講座中闡述中國基礎 硏究的概況,並介紹中國科學基金 制的主要工作、成績和體會。 他指出,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 中國已建立了一支優秀的研究隊伍, 取得重要的成就,而基礎科研現正 進入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科研 人員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得到顯著改 善,而配合中國國情的基礎研究運 行機制亦已形成。 他又介紹於八六年成立的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該委員會專 責科學基金資助和管理工作,六年 來資助了多項基礎科學研究項目, 又積極開拓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 以及諮詢服務,大大提高了科硏人 員的積極性,成為培育人才和推進 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