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66
風景中大獨好 本年度長期服務獎得獎者應本刊之邀,撰文述說在中大工作逾四分一世紀的感受, 以及期間永誌難忘的人和事;又不憚煩找出珍藏多年的照片,讓同人分享他們在中大的流金歲月, 本刊謹此致謝。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得獎者心聲和照片於下期刊載,敬請留意。 二十五年長期服務有感 數學系吳恭孚 雖 可 能 被 譏 爲 「 老 套」 ,仍說一句肺腑之言: 「多謝,多謝,再多謝。」 首先多謝中大,更加要多謝 新舊同事和學生;他們的支 持、鼓勵和友情,使我無悔 這四分一世紀。期間有無數 之歡愉,亦曾有斷續之迷 惘、不快甚至哀傷。 在此値得紀念的日子 裡,我尤懷念遠行的老友和 最近三年逝去的三位本港數 學界摯友—— P r o f . Alan Ellis 、周紹棠博士和黃友川 教授。未知可否借用兩句流 行曲:「我孤獨,我寂寞!」,莫非「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未來的日子 文學院院務室關恩榮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眞是有歲月催人老之感覺。眨眼間在中文大學這大家 庭工作已廿五載了,回想在這悠悠的歲月,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讓我得機學到不同 的東西,並認識很多朋友。深深體會「學到老做到老」的明訓。 面對將來,相信大家亦認同前景有些不明朗,但對我來說這是次要,重要的是實 踐自己許下的承諾:積極向前,努力工作。我希望與中大一起渡過未來的日子,一起 繼續成長。 十多年前在中大出 版社工作時,與同 事同賀何鎮中先生 結婚之喜,相中人 仍留在中大工作者 已寥寥可數。後排 左起:本人、賴潔 靜、王吳璞輝、陳 伍 佩 根 、 汪 唐 鳳 萍、汪先生、鄺子 器、鄺太。前排左 起:麥永基、郭榮 生 、 何 鎭 中 、 何 太、魏羽展。 反思 化學系麥松威 我的祖父本業木匠,年靑時自廣東鶴山縣來港,在航運公司「行船」,自此四代 便植根香江。家父肆業皇仁書院,從商僅致小康。我自幼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中六 時有幸獲張雄謀老師教導化學,得到很大的啓發。一九五七年預科畢業後隨即赴加拿 大升學,其後得悉所費幾爲父親全份積蓄,心中激盪無以復加,反哺之思無時或忘。 在北美求學並工作共十二年,婚後誕下兩女,其間雙親屢次來函敦促,待時機成 熟回港服務並共聚天倫。一九六九年我去信新亞書院化學系,得到系主任張儀尊先生 的熱情回應,從此 成爲中大的一員。 四分一世紀以 還,我在化學系從 事教學、硏究和行 政 工 作 , 無 風 無 浪,自忖除勤奮外 別無所長,待人處 事 方 面 力 求 秉 持 「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的原則。回 顧過去的日子,與 同人和睦相處,共 同培養一批優秀接 班人,系內硏究風 氣日益蓬勃,心內 感到無限的安慰。 左起:麥葉秀卿女士、本人、馬文輝先生(已故)、馬健南博士、張雄 謀教授。後兩者均爲本校化學系榮休同事。 還是感到滿意的 國際企業學系閔建蜀 二十五年說來不算長,卻也不短,中大已成 了我一生中服務時間最長的機構。 二十五年以來,我對中大商學院的工作環境 還是感到滿意的,同僚之間的關係很融洽。雖然 彼此的意見未必相同,但是遇到問題時,大家仍 能齊心合力去解決,這就是我特別喜歡中大的地 方! 攝於一九九四年八月廿 一日行政人員工商管理 碩士課程住宿週 —絲惆悵 新亞書院圖書館周卓懷 二十五年,很長也很短。說它長,因爲是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人的一生中沒 有幾個四分之一世紀。說它短,因爲往事歷歷,如在目前,二十五年前來中大工作的 情景,就像是昨天發生的事一樣。 自己將一生最精華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香港中文大學,至今思之,無怨無悔, 唯感到有那麼一絲惆悵——時光流逝實在太快了。 謹此祝願香港中文大學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讓我們同聲高唱:明天會更好! 左起:張端友先生、陳佳鼐教 授、余英時教授及本人。 此照攝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新亞書院誠明館前。余教授時任 美國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應邀來 新亞擔任該年「錢賓四先生學術 文化講座」之主講嘉賓。 3 第六十六期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 中大通訊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