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66

教學問題和師生關係 香港實行普及教育多年,而大專學額更於過去數年急劇擴充,新生入學人數大幅增加。 這新發展形勢對教師的衝擊和挑戰有多大?又如何影響師生關係? 本刊邀請三位老師撰文,談談他們的經驗和感受,以及師生關係的變化。 本刊設公開論壇,促進各方意見 交流,論壇題目或由本刊擬定,或由 讀者提議。 歡迎同人來函建議題目及陳述己 見,甚或回應他人的觀點。 憂:人 盧瑋鑾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 說起師生關 係,眞是一言難 盡。 我沒有甚麼 學術理論可說, 只能從自身體驗 感受下筆。個人 想法,可能不夠 代表性,但這畢 竟是肺腑之言。 作爲教師的我,永遠不忘記的是當學生 時對老師的要求,和從老師身上得到的一切。 書本重要,但老師的點化之功更重要。唸大學 的時候,我不逃課,因爲老師一句話,可能是 他一生功力所在,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善用者 自可開啓智慧之門,畢生受用。「學莫便乎近 其人」,雖然是句老話,人的感情感覺,來自 接觸。聲情形貌往往影響我們於沈潛中。我很 嚮往這種「人生教育」,在大課堂以外,追隨 著老師,有時一句責罵或一番閒聊,都有喜怒 哀樂,直指性情。 可惜,現在許多人不這樣想。 現代社會,講求即時效應,講求大量生 產,講求功利,甚至過分講求自我。人際關 係,已經變得沒法細意栽培,形成一種粗枝大 葉的「隔」。代有代隔,行有行隔,人的疏 離,變成理所當然了。 學生來唸書,不是尋師問道,能應付好 功課爭取好分數,已算盡了本分。何況,還要 找外快應付生活所需,還有許多時間花在個人 興趣或莫名的苦悶中。我曾問學生,你們爲甚 麼逃課?爲甚麼不去聽演講?爲甚麼不看某本 書?他們通常的答案是:某位老師沒料子,講 課很悶。某講座的講題沒興趣,不夠吸引。某 本書?從未聽過,不懂得。他們新一代大部分 慣受跳動聲色之娛,他們怕接近自己不認識的 學問,更重要的是不懂從沉實細緻中尋找眞材 實料。我也曾問學生,你們爲甚麼不去找老師 談談?他們說老師好像都很忙,不好常去打 擾。或者說不是功課有問題,沒理由去找老 師。眞的,沒有人該承擔人際疏離的責任,因 爲人人都言之成理。 在大學裏教學,我常常在時間分配上傷 神,究竟學術硏究爲重,還是教學工作爲重 呢?文科的硏究不在實驗室裡,找資料,思索 論題,時間無法估計。學生敲門進來,我正好 在思考一個問題,也得停下來,這樣一談,對 學生的影響,可能比自己寫一篇論文還要大。 有時又要用很多時間設計令他們既感興趣,又 能汲取學識的教學程序。如果學生眞想與我問 難或閒談,一天的時光,留給自己用功的,恐 怕所餘無幾。這個時候,我就很矛盾。面對學 生人數大量增加,大課堂上,人頭湧湧,連學 生面貌都看不淸楚,那裡還講得上溝通了解? 課一散,師生各自趕路,說「學莫便乎近其 人」,如何近得來?修了一學期課,師生各不 通姓名的情況多的是。不接觸,很難有機會了 解。不了解,容易產生誤解,甚至形成排斥對 立情緖,誰稍有差錯,就會弄得很僵。我深信 在傳道授業之前,必須建立人的感情聯繫與互 信,否則再好的訊息還是傳不過去。想到當年 自己與老師的關係如何建立起來,想到老師怎 樣不厭其煩與我共話,想到老師的身體力行怎 樣影響我,也許,我沒有老師的功力,但我仍 然選擇了教學作爲重點。 與學生多接觸,也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他們有時間,肯來找 我,已經不容易。跟他們談話, 話題太深,他們接不上。話題太 淺,他們覺得乏味。我還得不斷 反省:該從哪一點切入,才有反 應。可能有人認爲這樣做法,太 委屈,大學教師要講大學問,又 不是小學教師,何必像個心理輔 導員或班主任,做些細眉細眼的 事。我從前也不這樣做,但近幾年,學生愈來 愈小孩子氣,許多一年級新生仍十足個中學 生,可是心理上又覺得自己是個大學生。沒有 耐性,根本沒法子跟他們交流溝通,爲了使授 業達到效果,我又必須先與他們溝通。其實, 在他們的談話中,我也獲得許多啓發。他們有 新鮮想法,我從來沒想到。他們的道理,有些 很合理,値得我參考。師生情誼,往往在這種 交流中’默然建立起來了。 面對學生人數大量增加,三年的課程, 人都很匆忙,在廣大的校園裡,人人閃身而 過,連交換一個眼神的機會也難遇上。看來, 我所追求的那種師生情誼,也變得愈來愈遙遠 了。 學問很重要,學分積點也可能重要, 但,人呢?誰來關心這個問題?也許,這只是 個文科教師杞人憂天的問題。不過,我眞的很 憂慮。 師生面對的挑戰 張紹洪 統計學系講師 我加入中 文大學只有短短 三年,但卻目睹 校園很大的變 化。許讓成樓、 王福元樓及何善 衡工程學大樓等 都因大學擴充而 ——落成,圖書 館及飯堂亦隨著 學生人數的增加而擴建。在上下課的時候,大 學本部總是人山人海,校巴擠滿乘客,不勝負 荷。大專教育擴展,標誌著社會進步,但近年 大專學額急劇擴充,新生入學人數大幅增加, 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兩方面都造成一定程度 的影響。就教師來說,如何面對因大幅擴充學 額而引致的學生平均水準下降,是一個很嚴峻 的挑戰。 大學生無論在語文或數理科目的平均水 平都有每況愈下的趨勢,這是眾所周知的現 象,我懷疑這是近幾年來學額倍增的結果。當 然,我們不能否認,其中亦有十分優異的學 生。我們可以說學生平均水準下降是普及教育 的代價及必然後果,然而下降的速度太快,令 部分課程不得不重新編排。比如說,在理科方 面,不少科目都假設學生在數學方面有一定程 度的認識,但事實上,近年入學的學生,其數 理水平十分參差,爲了照顧大部分同學,只好 拖慢授課的進度,原先定下的課程目標亦不一 定能依期達至。教師希望一方面完成定下的教 學進度,另一方面又需照顧所有的學生,要找 到一個平衡點確實非常困難。 另外,學生人數劇增,導致每班人數大 大增加,使學生和教師缺乏溝通的機會,教師 無從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更遑論啓發學生在學 術方面的批判能力了,這完全違反了大學教學 的一個重要原則。 譬如我三年前所負責的 STA0310 (事例 硏究),只有二十四位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 行。學生分成小組,運用不同的統計技巧及方 法分析數據,然後在課堂上報告結果。在討論 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生非常投入。可惜, 今年 STA0310 的學生人數已增加至四十九 人,而下學年更會跳升至八十多人,每位學生 發言的時間變得非常有限,上課形式亦演變爲 以教師講授爲主,而欠缺同學互相討論。 此外,社會資源有限,怎樣支付由於學 額擴充引致的額外經費,是一個極需要解決的 問題。在這方面,政府選擇了把部分成本轉嫁 到學生身上的做法。學費大幅提高,一些學生 需要兼職來賺取學費;但很不幸,兼職變成了 校園的風氣,佔用了學生大部分閱讀參考書籍 及溫習功課的時間。 現在,很多學生都有抗拒閱讀參考書籍 的心態。有部分學生,最希望的是能「一書走 天涯」(每科只用一本教科書),甚至「無書 勝有書」,只靠筆記,便可以順利「過關」。 這個現象,或許是由於進入大學比以前容易, 不少人把大學教育簡單地理解爲中學教育的延 伸,只願意接受在中小學時代不自覺地認同了 的「塡鴨式」教育,而不知道大學教育在培養 個人思考、自發性及批判能力等各方面,跟中 小學教育有本質上的差異。 社會經濟起飛,普及大專教育是値得肯 定的,但增加大專學額的過程,應 該是循序漸進。在分配社會資源的 時候,亦不應只顧發展大專教育而 忽視中小學的基礎教育。當然,如 何在各級教育發展上取得平衡及互 相配合,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已 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但願由於大 幅增加大專學額所產生的種種問 題,有關當局能夠正視,使其最終 得到解決。 談教學和師生關係 李熾昌 宗教系高級講師 在中文大學教授宗教學及神學是一件樂 事,因爲教師有足夠的空間,與學生在自由開 放的環境下,以批判的、嚴謹的人文及社會科 學方法,探討在廣闊的宗教範疇內的問題。作 爲一所公立 大學,中文 大學對宗教 學與神學的 教授,沒有 預設些甚麼 思想界限、 規定些甚麼 意識形態, 甚至在神學 的範圍內,也沒有囿於某些教條主義及教義傳 統。宗教學與神學不單回應國際及本地學術群 體所討論的問題,也同時需要回應社會大眾所 關注、大專同學所提出來的切身問題。宗教學 及神學的硏究,與人文及社會科學緊密地連結 起來;宗教哲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 宗教人類學、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宗教與文 學、宗教音樂和藝術、神學與經濟生活、信仰 與現代人、宗教與倫理、神學與政治等課題, 是宗教系教學的進路及內容。 雖然宗教系的主修人數並沒有因近年大 專急劇擴充學額而得到相應的增長,但宗教系 所開設的學科,修讀人數卻增加了不少。就以 今年我所教的本科生學科爲例,一年級的「聖 經硏究專論」共有六十六人,其中只有二十五 人爲主修生,其餘的皆爲選修或通識學生;而 「希伯來文」一科,以往只有幾位主修生修 讀,今年則有廿一人,其中十五人是非宗教系 學生。多了些他系同學喜歡宗教科目,作爲老 師,眞的感覺興奮及鼓舞。同學對宗教學的興 趣,給予宗教系老師一個正面的挑戰。要應付 的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同學的水準參 差,老師不能像以往般假定同學在學科內容上 有一定的認識或基本的了解;另一個是如何達 至宗教學與個別同學主修學科的融合貫通。 從教學相長的角度看,過往幾年的教學 經驗給予我很多靈感,擴闊了我的創作力及想 像力。我的硏究範圍是古代近東(包括巴比 倫、巴勒斯坦、埃及和希伯來)的宗教及文 化。將一些古舊的,遙遠的文化傳統教授給現 代的,新一代的香港年靑人,有時覺得相當困 難,好像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其中一個我常提 出的問題是:古代近東宗教及文化與中國的宗 教及文化如何比較?這問題可以分兩方面表 達:如何從我們的文化處境中了解古代近東的 文化?而後者又如何幫助我們重新評估中國文 化傳統?這個從教學受眾而來的問題影響了我 在過去幾年的硏究方向,也促使我對東方宗教 及文化更爲嚮往,希望往後幾年在這方面的硏 究會有一些成果。 宗教系的師生關係一向非常融洽,老師 與同學常一起參與系內及書院活動;校友也與 老師及在校同學保持聯絡,每年年初三,不少 校友攜家眷到我家團拜,今年便有四十多人在 我家聚首交談。系內融洽的師生關係,到現在 還未受到大專學額增加而導致疏離,這一方面 是因爲本系人數不太多,另一方面是全系師生 皆屬同一書院——崇基學院。系內師生知道良 好的師生關係得來不易,而且也願意同心協力 保存這美好傳統,以達至「止於至善」的境 地° 過去三年本系的硏究生人數增長快速, 除了課程與教學安排上起變化外,如何增進硏 究生和本科生的關係也是各同事所關注的問 題。 第六十六期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九日 2 中大通訊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