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74

退休了 爭秋奪暑之際,另一批教職員即將榮休。 他們很多在中大服務超逾二十年,離別在即,有些甚麼感想呢? 退休後的動向如何呢?以下是本刊記者的報導。 鄧秉鈞醫生 大學保健處 鄧秉鈞醫生忙著讓記者拍下 他陽光燦爛的一面時,朗聲笑 道:「就說我在中大服務了幾十 年便是。」 這位一手創立保健處的老臣 子以「關心、細心、留心、放 心」八字總結他在中大的體驗, 並沉著地逐點解說。「關心」是 實踐社區醫學理論的首要條件, 他要關注各群體的需要,在各服 務環節和資源分配上取得平衡。 相對「關心」來說,「細心」較 微觀,是醫生與病人接觸和診症 時須持的態度。在中大行醫的特點是通常會知道病人的背景,若果「留心」,可發現 高級知識分子面對疾病時的各種反應,他在這方面的收穫很大。另一方面,保健處人 才濟濟,他可「放心」退休。 他樂於退休,以恢復自由人的身分,隨自己喜好作息,並可有更多時間還債—— 兌現向自己和別人許下而未履行的承諾。 在工作上,他有滿足和不滿足的地方,唯皆存於心中。他的保健哲學也是八個 字:「自得其樂、自求多福」。「如何達至,則靠自己摸索。年齡和經歷不同,會有 不同體會。」他說。 張樹庭教授 生物系 張樹庭教授於六零年加入崇 基學院,目睹校園一草一木的變 化,看著一幢幢樓宇的興建。三 十五年的中大生活即將結束,張 教授雖有離愁,也感安慰,因爲 經過多年努力,生物系之蕈菌硏 究不單內容全面,更達世界水 準。張教授目前開展之一項蕈菌 硏究尙未結束,因此退休日期雖 於十月一日生效,他仍會 繼續工 作至年底,始行移居澳洲坎培 拉,與家人團聚。 蕭炳基教授 教育心理學系 「愉快!」是蕭炳基教授服務中大多年的最強烈感覺。蕭教授慶幸七三年回港便 加入本校教育學院,使自己的嗜好得以融入工作之中。 他笑說,他的嗜好是教書和 從事教育硏究。廿二年來,他爲 香港培訓了大量教育工作者和學 者,並推動本地教育多方面的改 革,其中最滿意的是促進香港的 雙語教育發展。「在七十年代, 香港社會仍不是太開放,決策階 層封閉,要花很大氣力才能左右 港府的政策,把硏究結果和教育 理想付諸行動。」他憶述。 他退休後的生活大體不變, 除留校兼授一科外,會開展他與 學院同人新近取得撥款(包括語 文基金的四百萬元硏究資助)的 多項大型硏究計劃。閑來,他會以中文撰寫綜論式的文章,介紹並批判西方的新教育 理論,以刺激香港本土教育理論的發展。他解釋,教育既是實踐科學,也是消費者科 學,教育理論必須驗證和融入社會,才能有效推動教學工作,故必須不斷硏究和朝本 土化發展。 許均如博士 化學系 「在中大任教廿七年,如今離別校園,感到十分可惜。」許均如博士說。事實 上,許博士尙未屆退休年齡,然而有感九七將至,前景不明朗,毅然決定提早退休, 十月中移民加拿大溫哥華。許博士正考慮在彼邦與太太合力籌辦私立中學。 周卓懷先生 新亞圖書館 周卓懷先生今年三月剛獲頒 廿五年長期服務獎,轉眼便要與 大家告別,他坦言心情複雜:一 方面是依依不捨,對中大校園的 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難以捨 棄。另一方面則驚覺始終難敵自 然規律,到一定時候,便要退下 來,眞的感到有點惘然。周先生 打算先往海外旅行,回港後,每 天看看書、聽聽音樂,以積極態 度面對人生,享受人生。 麥繼強教授 生物系 麥繼強 教授服務中大三十年,最感自豪是培育了一批傑出學者,分子及醫學遺傳 權 威徐立之教授便是其中之一。受「麥老師」激勵而成爲博士者至今已有六十人,其 中三分之一在香港專上院校任教。 他認爲「孵仔」和鼓勵雙管齊下,是 作育英才的有效方法。前者指視學生己 出,關心他們,處處爲他們設想;後者可 給予學生自信心。 麥教授近期的一項成就,是發明有害 染料處理方法,並取得專利,是中大首項 專利發明。 令麥教授感到自傲的成績,尙包括在 七、八十年代率先推動香港的環保工作, 把應用科學引進中大的基礎科學課程,並 建立中大與香港生物科技硏究院的連繋。 他亦頗滿意自己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 學方面的硏究成績,以及對生物系實驗室 和新亞書院的貢獻。 麥教授永不言休,剛獲工業署撥款一 百三十餘萬元,未來兩年將以香港生物科 技研究院顧問身分,在該院和本校生物系 開展處理有害染料的硏究。 麥繼強教授(左)獲學生尊稱「麥老師」。 得意門生徐立之教授(右)也是這樣稱呼 他的。 沈宣仁教授 宗教系 沈宣仁教授說他做人從來都是「見一步行一 步」,沒有甚麼既定目標,只要求生活過得有意 義。他挺喜歡教學工作,又滿意中大的校園環境和 人事關係,故六二年初獲崇基學院聘任後,便一年 復一年地留下來,不經不覺已有卅三年。 回顧在中大的日子,沈教授坦言他從未計算 過自己有些甚麼成就,他的工作成績應由學生和同 事評鑑。他感到滿足的有兩方面:一是他三分之 一的工作時間都花在教學上,與學生的接觸較與同 事的往來要頻密;二是他經常感受到同事無私奉獻 的可貴,不論在宗教系或崇基學院,人人都爲共同 理想貢獻一分力,個人利害顯得並不重要。 他是閑不下來的人,但一貫地未有具體的計 劃,退休生活也如是。他會擔任崇基的資深導師, 繼績 講授已開辦卅三年的「柏拉圖理想國」通識科,也許還會在宗教系兼授一科,又 也許…… 陳偉珠 蔡世彬 中大通訊 3 第七十四期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