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91

學系動態 市場學系朝「中國市場」進發 市場學系董何淑貞教授當系主任 五年以來的體會是,「地方不足 會窒礙教研工作」,幸而她「有一班好 同事援手,工作還是挺愉快的。」 地方不足 董教授表示,地方不足帶來 的影響很多,例如該系的教學設 備和器材沒地方存放,只好放在 個別教師的辦公室,對他們和其 他使用者構成不便;教師縱有經 費聘請硏究助理,也要傷腦筋找 地方安置他們;該系和商學院曾 打算聘請技術員管理器材並指導 教師如何使用器材,最終也因沒地方而放 棄計劃。 她深明這並非該系獨有的困擾,整個 工商管理學院一直面對相同的問題。商學 院所在的梁銶琚樓早已不敷應用,除於去 年把亞太工商硏究所遷到李達三樓外,還 把課室改爲辦公室,可仍是應付不了學院 近年的擴展,也許教職員休憩室也要改作 其他公務用途。學院唯望校方盡快在大學 火車站旁興建新的商學教學大樓;該系能 做的,只是加入期待的行列。 教研並重 董教授輒把市場學系和商學院相提並 論,因爲商學院六個學系合力提供工商管 理學士綜合課程及高級學位課程,院系關 係極爲密切。市場學系教師的工作量依從 學院政策訂爲每學年教授五科,學系的人 手編制也以此爲基礎。近年碰巧該系有數 位資深教員須兼理商學院的行政事務而減 少教節,需聘兼職教師代課,在聘不到合 適人選時,其他同事往往樂意多教一科, 使她欣喜。「因爲校方和院方對他們的硏究 要求不變,多教一科只會減少了學術鑽硏 的時間,幸而他們仍然取得很好的硏究成 績。」 她表示,該系近年致力提高硏究質 量,與院方和校方的取向吻合。由於商學 院設有委員會主理硏究事務,學系不用投 入行政資源。不過,市場學系會動用 學系基金和單項預算盈餘,資助同人 開展硏究和添置所需設備。系方與院 方都在硏究可否減少教師的教節,目標 是使教師有多些時間潛心硏究。 商學院本科生在高年級時可選擇專修 範圍,財務學和市場學是熱門學科,學生 較多。市場學系已有教師嘗試利用電腦輔 助授課,並透過電腦網絡發放練習和收集 功課,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董教授 又靈活調動學系資源,多聘助教指導學 生,減輕教師的負擔。 中國營銷 該系設有哲學博士學位課程和 哲學碩士學位課程。前者已有十多 年歷史,後者則於一九九四至九五 年度才開辦,培訓更高質素的營銷 硏究人員,配合亞太區(尤其中 國)在廿一世紀的經濟增長。 董教授說:「本系未來數年仍 會全面推動中國營銷的發展,從各 級教學、硏究、出版,以至社會服 務皆以中國營銷爲焦點。」 她解釋,市場學是成熟的學 科,各方面的發展已穩定下來,但 由於營銷受外在因素影響,市場學 理論不可放諸四海而皆準,應用時 須依各地法例、文化和風俗調校。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吸引各方覬 覦,但相關的營銷硏究不多,商家無從知 道中國市場的特點,遂未能制訂有效的營 銷策略。香港是中國的南大門,容易取得 有關資料開展硏究,該系把握時機,近年 積極朝中國營銷進發。 該系自八十年代一直應企業和專業組 織邀請講述中國市場槪況,並參與開設本 校的「市場與國際企業管理文憑課程」,簡 述中國營銷。至一九九五學年,該系認爲 時機成熟,遂於本科課程增設「中國市場營 銷」一科,並以商學院和亞太工商硏究所名 義與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中國營銷管理證 書」課程,反應甚佳。後者將應學員要求’ 加強課程內容和延長教學時間,由下學年 起改爲文憑課程,爲社會大眾提供拓展中 國市場的專業知識。 此外,該系計劃來年出版一本關於中 國市場的專著,結集同人的硏究成果,並 會建立一個「中國營銷」電腦網絡,加強與 外界的聯繫。董教授說:「本系希望該網絡 最終可演化爲亞太工商硏究所轄下一個專 注中國營銷的硏究中心。」 蔡世彬 音樂系訪海峽兩岸促進三地學術交流 音樂系於四月和五月先後出訪台北 和 北 京 , 開 展 學 術 交 流 活 動 , 加 強 兩 岸 三 地 音 樂 學 者 的 聯 繫 。 訪台灣探討音樂的傳統與未來 音樂系陳守仁教授、韋慈朋教授、曹 本冶教授、余少華先生和四名硏究生於四 月廿四至三十日,出席「一九九六台北樂 展」之「音樂的傳統與未來」國際會議,代 表香港音樂學術界與大陸及台灣學者交 流。 他們在會上發表論文八篇,討論上海 白雲觀道教音樂、粤曲女伶、廟街曲檔、 福佬劇與海豐戲、十番鑼鼓、阿美族豐年 祭、民族音樂學理論及淸代蒙古樂。四位 教師又擔任評論人,品評其他與會者論 文,並參與討論。 是次爲近年兩岸水平較高之音樂學術 會議。 首次正式訪問北京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去年與本校簽訂交 流協議後,已兩度派遣學者訪問本校音樂 系;該系組圑於上月十二日前往北京,報 聘中央音樂學院,並訪問中國藝術硏究院 音樂研究所及中國音樂學院,譜寫該系與 大陸院校交流的樂章。期間,代表團參觀 了三校的設施、音樂資料和樂器藏品,又 與各院院長和學者詳談,加強彼此的溝通 和聯繫。 代表團由系主任陳永華教授率領,成 員包括羅炳良教授、曹本冶教授、陳守仁 教授、余少華先生及包黛詩女士。是次爲 音樂系首次正式訪問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建於一九五零年,直屬 國務院文化部,是唯一的國家重點高等藝 術院校,設有博士、碩士及學士學位課 程,並附設中學及小學。教職員總人數近 七百,學生總人數近千;藏書五十多萬 冊、鋼琴百多台、其他樂器無數:規模可 媲美歐美著名音樂學院。過去十餘年,該 院畢業生屢在提琴、鋼琴、聲樂和指揮演 出,以及提琴製作獲國際獎項。 一九五四年成立的中國藝術硏究院音 樂硏究所設有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亦著 重編輯和出版音樂史料,其音樂資料藏品 在國內首屈一指。至於中國音樂學院,則 附設硏究所和中學,有教職員近四百人。 代表團此行增進了京港音樂教育工作 者對彼此的了解,譬如北京音樂院校偏重 專業訓練,部分更由附設之中、小學開始 訓練學生;中大音樂系則著重培育通才, 學生須對中、西音樂文化有基本認識。北 京院校的本科生學制爲四至五年,學年也 比中大的長,有較充裕時間學習。中大音 樂系學生可修讀其他學科,擴闊視野;北 京的音樂學院是獨立的,缺乏支援,不容 易爲學生提供通識科目。中大音樂課程強 調中、西音樂文化,對學生的中、英語文 (間包括第三語文)要求也較高,與北京院 校有別。 交流不斷 京港音樂學制及課 程結構等差異,各有長 短,雙方在不同的藝術 領域培養不同的人才, 亦可互取所長。北京中 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王次 炤將於十一月到中大講 學,該院另於本月和九 月派員到訪;本校陳永 華教授則訂於十月底再 訪該院,並主持兩個講 座。此等交流對兩地學 生將有所啓發。 音樂系 代表團訪問中央音樂學院,在門前聶耳像留影。 左起︰羅炳良、曹本冶、陳永華和余少華。 中大通訊 第九十一期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九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