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07

學系動態 長年累月與細菌打交道的微生物學系 鄭勳斌教授 O-157:H7 型大腸桿菌去年肆虐日本後,月 前赫然出現於香港的超級市場,引起極大關 注。未幾,荃灣又連續發現肺結核病個案,令 不少市民憂慮肺癆菌的蔓延。此際最忙碌的, 大槪是負責追查病菌來源,控制疾病傳播及硏 究治療方法的政府部門,他們都須具備微生物 學的知識。 微生物學硏究細菌、過濾性病毒、眞菌及寄生蟲與人 類的關係,也是醫學院必設的一門學科。中大的微生物學 系成立於一九八二年,除敎授醫科生外,也兼敎護理及藥 劑學系學生。 課程特色 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鄭勳斌敎授介紹該系時說:「學系 工作不離敎學、硏究及臨床三項工作。」敎學方面,醫科 生升讀三年級時,要學習何謂微生物及其生長情況,免疫 學,致病的微生物種類、臨床徵狀和診斷,以及取樣化驗 和治療方法等;接下來,他們又要熟習哪些微生物會引致 生殖、泌尿及呼吸等系統性疾病。 該系又把課程分爲核心及非核心課題,前者專門敎授 基本知識,後者則是專題科目如寵物微生物病學、醫院感 染控制等,學生可按興趣選修。 微生物學的特色之一,是透過各種化驗找出病菌的類 別,以及其特性與來源,故該系著重化驗工作的訓練。 「但這並不表示漫無準則地以多種化驗來檢定菌種,」鄭 敎授強調說:「這樣只會浪費資源。我們的重要原則,就 是要學生知道如何以最快捷、最少的化驗確定細菌品 種。」 微生物生態變化無常,例如有些在過往只需普通抗生 素即可殲滅的肺結核菌,現已具抗藥性,必須轉用另一種 抗生素對付。所以,該系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以配合社會的 醫療需要。鄭敎授說:「年前發生少年因游泳感染變形蟲 而死亡的事件後,我們即在課程加入有關變形蟲的科目。 最近出現的O - 157 型大腸桿菌,也將列入明年授課內 容。」 微生物學網頁明年推出 該系已計劃開設網頁,由敎師輸入最新的微生物學發 展及疾病資料,讓學生查閱。鄭敎授說:「修改敎科書或 增設新科目均需要一段時間,但如改以上網方式,學生無 論在學校、實驗室或宿舍都可即時取得最新資料;我們還 會把微生物形態和其他資料放入網頁,以輔助實驗室敎 學。」這樣便可以最少資源維持優質敎學。 不少學生表示喜歡小組討論課,因可深入了解不同課 題。鄭敎授已邀請更多微生物學專家主持小組討論,進一 步提升敎學質素。 主要研究課題 學系要有長足發展,必須要有硏究的支持,鄭敎授把 他們眾多的硏究項目歸納爲五大類: (一)測試抗生素效用——新硏製的抗生素通常都會 送往該系測試。該系儲存了約一千種較重要的細菌,可測 試新藥效能,了解它們對身體各部位(如肺、腎、肝等) 的滲透性,並透過分子生物技術找出細菌抗藥性成分,又 以臨床硏究比較新、舊藥物的優劣。 (二)尋找快速診斷方法——培養細菌以供化驗,需 時長短不一,惟病情可能迅速惡化,是以快速檢定技術極 爲重要。 鄭敎授解釋說,這些快速檢定技術主要依賴分子生物 學、免疫學及化學方法。例如傳統培養肺結核菌需時六至 八星期,但經硏究後發現肺結核菌外層必附有一種結核硬 脂酸分子,而利用化學技術,只需一、兩天便可直接檢定 樣本是否含有該種脂酸分子,從而確定病人是否患上肺結 核病,效率比傳統的檢定法高許多。 (三)鑽硏感染控制及流行病學——前者追查病者受 感染原因及過程,後者硏究流行病學的特性,目的是減低 流行病及感染的發生。 (四)病毒研究——引起小兒腹瀉的輪狀病毒,導致 肝炎及肝癌的病毒,與鼻咽癌有關的 EB 病毒,均是硏究 重點,其結果將有助提高診治水平。 (五)個別項目——該系與內科及外科學系合作,發 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元兇是幽門螺旋菌,更證實抗 生素能有效地將之殲滅。 鮮爲人知的臨床工作 微生物學系敎師雖然不一定是醫生,但在某些特殊情 況下,如某區出現嚴重感染疾病,醫生未能肯定病者感染 甚麼病菌,種菌未有結果但醫生急需斷症等,他們便要參 與臨床工作。該系敎師會與主診醫生一同推敲致病原因, 建議選取何種樣本化驗及治療方案,並親自跟進重要的化 驗工作。 微生物學系的另一項臨床工作,是防止醫院內抵抗力 較弱的病者互相感染。鄭敎授兼任威爾斯親王醫院感染控 制組主席,領導該組監察院內感染疾病的情況,以及推動 相關的宣傳和敎育事宜。 重視合作研究和交流 鄭敎授又說:「本系十分重視與海外醫療學術機構的 聯繫和合作,最近分別與中、英學府合作進行『結核病分 子硏究:診斷、流行病學與抗藥性』和『香港眼角膜潰瘍 及與隱形眼鏡相關的倂發症』兩項硏究。去年六月十至十 三日,與國際傳染病學會合辦第七屆傳染病學國際會議, 五千五百多位來自一百零三個國家的傳染病、流行病、微 生物學專家及醫生濟濟一堂,交流經驗,盛況空前。」 陳偉珠 第七屆傳染病學國際會議本地籌組委員會主席鄭勳斌教授 在會上致辭 微生物學系經常籌辦學術交流活動,去年十一月中,曾主 辦為期兩天的工作坊,探討分子分型於臨床微生物學的應用。 新書 香港教育研究所 《性教育再思一一教育工作者參考手冊》 此書由文思慧和蔡寶瓊合編,選材針對一個社會現象: 大 部分成年人對「性」缺乏淸晰坦誠的思考,以致未能掌握「性」 及其有關的文化理念、社會制度和權力關係。編者強調敎 育應鼓勵主體性的釋放與差異多元價値的追尋,而 性敎育不應是現有性文化意義與體制的延續。 此書主要對象爲家長、敎師和其他性敎育工作 者。討論課題有性發育、貞操、性慾、家庭和安全 性行爲。每一課題的討論都包括四個主要部分:第 一部分列舉社會上對該課題的普遍偏見和謬誤,並 作針對性的討論;第二部分透過個案討論刺激讀者思 考;第三部分進一步闡釋與課題有關的種種理念;而 最後一部分則以問答形式,消除讀者在該課題所存的 疑慮。此外,每章都加插一些「視窗」,提供一些例證 或更深入的討論。這些「視窗」可供敎師設計課室敎材 之用。 國際統一書號962-8077-06-6,平裝本,一百六十 頁,六十港元。 大學同人在富爾敦樓大學書店購買該書,可獲八折 優待。 香港亞太研究所 《香港青少年公民意識 1 9 9 6 》 此書由香港亞太硏究所硏究統養員王家英博士及該所硏究助理 沈國祥先生合著,陳述第二次電話調查後過渡期香港靑少年公民意 識的結果:(一)在公民權責的認知方面,一九九六年香港靑少年尤 其肯定個人的自由和人權,著重個人守法及盡本份。在公民態度方 面,他們仍然傾向消極負面及犬儒主義,較一九九五年尤有過之, 但仍積極認爲投票是向政府表達意見的最有效方法,並對九七 回歸的態度轉趨正面。至於公民參與方面則與一九九五年的調 查相若,靑少年甚爲關注新聞時事,但對社會參與及政治參與 裹足不前。(二)靑少年對九七後香港狀況的評估較一九九五年 時稍爲樂觀,但整體上仍然略爲灰暗,四成多表示若能力許可的 話會移民。(三)靑少年對香港本土的認同十分強烈,同時認爲 維護自由人權較維護國家民族利益來得重要。不過,他們仍相當 肯定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在香港推動民族敎育的努力,也願意協助 中國的發展。(四)比較沙田區靑少年與全港靑少年的公民意識狀 況、九七態度和民族意識等方面,除在個別指標有微細分別外,並 沒有任何重大的差異。 國際統一書號962-441-057-7,平裝本,四十四頁,三十港元。 有意購買該書者,請致電該所莫先生(二六零九八七七零) 查詢。 中大通訊 3 第一零七期 一九九七年五月四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