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22

遠 程教育在中大 資 訊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許多方 便。例子之一是日趨普遍的遠程會 議,縱然大家相距萬里,也可進行實時 雙 向 或 多 向 溝 通 , 既 免 除 舟 車 勞 累 之 苦,又節省時間和金錢。 這 種 通 訊 科 技 現 已 廣 泛 應 用 於 教 學。本校九六年已開始舉辦大型遠程會 議,隨後有遠程會診,還有遠程教學。 醫學院率先主辦遠程會議 醫學院前年十一月舉行「遠程醫療九 六」會議,利用影像傳送技術,連接香 港 、 北 京 及 倫 敦 三 地 , 集 千 名 專 家 學 者,進行會議、會診及手術示範。醫學 院教師更成立了「香港遠程醫療協會」, 提 供 渠 道 讓 各 地 遠 程 醫 療 組 織 交 換 意 見。該會主席由化學病理學系 P r o f . A Magnu s Hjel m 出任。 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醫學院再接再 厲,舉辦更大型的「不落的太陽」遠程醫 學會議,以先進科技輪流連繫內地及世 界十五個著名醫學中心,作連續二十四 小時的交流和討論,探討遠程醫療的發 展及應用。 兩個月後,醫學院「遠程醫療」專家 小組遠赴新彊,訪問石河子大學醫學院 及其第一附屬醫院,視察當地遠程醫療 的技術環境。九月初,兩校醫學院締結 合作協議書,就遠程會診項目,遠程會 診教育項目(如短期培訓班、延續醫學教 育)及遠程會議業務項目(專業學術講 座、遠程醫學會議、技術指導、訊息資 料交流、設備故障支援)等範疇合作交 流。 地理資訊遠程教學 正式把遠程科技應用於教學上的, 是中大與台灣大學於九七年九月合辦的 「地理資訊與永續發展」課程。 該課程為兩校交流協議活動之一。 年前本校曾籌劃「金龍計劃」,在何善衡 工程學大樓五樓安裝了特別設施,通過 衛星與內地重點學術機構連接,進行遠 程 教 學 , 惟 合 作 細 節 尚 待 內 地 院 校 落 實。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已有數年的遠 程教學經驗,本校便向台大提出試辦港 台遠程教學,汲取經驗,獲得對方積極 回應。 該試辦課程並不計算學分,亦無修 讀條件,而選擇地理資訊為主題,「是它 易懂,科學性強,應用範圍廣而趣味性 濃。」學術交流處(國內部)主任倫熾標博 士 解 釋 說 : 「 這 樣 較 易 引 起 學 生 的 興 趣。」 課程內容由本校地理系林琿教授及 台大地理系孫志鴻教授合作擬定,共十 二講,由去年九月十九日起,逢星期五 下午上課。講者除林、孫兩位教授外, 另有浸會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 學及中國科學院的教授。本校訊息網絡 研究所湯復基教授等提供技術支援。 由於籌備時間較短,原用於遠程教 學的課室已分配予其他課程之用,故中 大生無法參與首兩講。校方另購儀器裝 置於碧秋樓二二三室,讓中大生可自第 三講起與台大學生同步上課。 效果理想 暫未普遍 林琿教授對試驗效果感到滿意,「技 術 上 並 沒 有 困 難 , 不 過 , 因 屬 試 辦 性 質,沒有大事宣傳,加上採用碧秋樓的 一個小教室,只可容納十多人,故暫時 仍 未 確 知 大 多 數 學 生 是 否 喜 歡 遠 程 教 學。」林教授認為這種教學法可集中各地 的教師講授其專研科目,學生不但受益 更多,而且還可了解各地教師的想法。 教 師 則 多 了 交 流 機 會 , 可 認 識 彼 此 所 長。 倫博士也肯定遠程教學將是學術交 流的新模式,「是次課程不只是利用科技 推動教學,也顯示了中大在海峽兩岸學 術聯繫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他計劃年 內加強中大與台大的遠程教學課程。 新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倫博 士認為遠程教學目前的成本高昂,以地 理資訊課程為例,每講要花近萬元,暫 時未可普及。唯校內同人有興趣借用遠 程教學設施,可聯絡行政事務主任俞靄 敏女士。 科技商業化遠程課程 另一邊廂,亞太工商研究所亦在積 極籌備一個自負盈虧的科技商業化遠程 課程。 該所常務所長楊瑞輝教授指出,亞 洲其他地區如台灣、新加坡、南韓等地 已紛紛設立科學園,從事科技轉移商用 的研究,香港也開始籌建科學園,而科 技轉移作商用也漸受重視。是以,該所 便構思開辦科技商業化的課程,培養人 才。 楊教授曾任教的美國德州大學奧斯 汀分校於八九年成立 I C 2 研究所,專門協 助 有 志 者 成 立 及 發 展 以 科 技 為 主 的 公 司,成功個案不少。去年中,楊教授趁 該所所長 D r . Rober t S. Sullivan 路經 香 港,邀請他與李國章校長及工商管理學 院的教師會面,其後更提出合辦科技商 業化課程。 該項課程專為年青商業家、高級政 府官員及行政人員而設,由亞太工商研 究所及 I C 2 研究所各負責一半課程內容。 為節省 I C 2 研究所教師來港的高昂旅費和 寶貴時間,雙方決定採用遠程教學的方 式。 楊教授還特地試驗以遠程通訊器材 與 Dr. Sullivan 談話,「效果相當理想, 談自然,片刻間已忘卻彼此是在地球的 兩個不同角落。」他說:「唯一的問題, 是兩地時差近十二小時,部分課程需要 在晚間上課。」 課程暫定十二講,授課內容及課程 正式名稱尚待磋商,楊教授預計年中可 招生。 陳偉珠 左起︰林琿教授、倫熾標博士、楊瑞輝教授 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教授去年杪 參 觀 本 校 中 國 考 古 藝 術 研 究 中 心,看到在南丫島大灣發現的商代玉牙 璋,興奮地表示:「這不單是港寶,更 是國寶級的文物!」本校從一九八七年 起,積極在香港及澳門四十多處進行考 古調查和發掘,發現大量出土文物,對 研究香港歷史的來龍去脈,有很重要的 學術意義。 現 代 世 界 的 國 家 、 民 族 和 社 會 , 無 不 以 自 己 的 悠 久 歷 史 和 珍 貴 文 物 自 豪。據本校考古學家的發現,七千年前 已有人在香港生活,香港尚有一百多處 古文物遺址,是相當豐富的考古資源。 但近代香港都市發展迅速,不少遺址受 到破壞,令人痛心。如果我們現在還不 大力發展香港的考古工作,香港的鄉土 歷史實無從說起。 近 十 年 來 , 本 校 考 古 工 作 是 以 香 港為中心,漸次擴展至鄰近珠江口地域 如澳門,並南進至印支半島的越南紅河 三角洲,北及山西省等地,開展田野發 掘。 在 考 古 學 家 眼 中 , 地 球 表 面 像 一 本活頁書籍,雖然沒有頁次,但前後井 中大通訊 3 第一二二期 一九九八年三月四 日 考古學家和學生在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文物 在南丫島大灣發現的商代玉牙璋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