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54

書院院慶活動 專訪 新亞金禧講座 楊 榮 文 論 中 國 文 化 與 政 治 新亞書院上月廿九日在邵逸夫堂舉行第二個金禧講座,由新加坡貿工部楊 榮文部長(左圖)以英語主講「中國文化與政治」。 楊部長在演講中,從不同角度審視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包括人工化的 穩定,一個中國的概念,中國家庭的穩定性,中國民間獨立組織的弱點, 中國人治國之才,以及儒家學說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出席者達一千三百 人,除新亞書院校董和校友,以及中大師生外,還有多間中學的師生。 新亞新世紀中文圖書館學術會議 二百多名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及圖書館管理人員本月四及 五日雲集祖堯堂,參加由新亞書院和大學圖書館系統合辦 的「二十一世紀中文圖書館學術會議」,深入探討中文圖書 館在資訊科技衝擊下的路向。 是次會議為香港歷來最具規模的圖書館研討會,與會 者呈交論文逾四十篇,討論課題有中文圖書館館際合作與 資源共享、在網絡環境的圖書館自動化與管理、中文資料 及善本書之保存、圖書館資訊技術與服務,以及圖書館教 育與館員培訓。各地區代表復於十一月六日在本校落實資 源共享的計劃。 崇基四十八周年校慶 崇基學院及崇基學生會今年籌劃了一連串校慶活動, 於上月廿九日舉行的校慶感恩崇拜及「千人宴」為高潮 所在。校慶感恩崇拜由前中大哲學系教授兼崇基通識 教育主任陳特教授任主講嘉賓。 崇基千人宴始於一九七六年,今年的參加人數與近 年的相若,有二千七百多名崇基學生、教職員及校友於 嶺南運動場上共晉晚餐,慶祝學院成立四十八周年。 今年的校慶活動還有嘉年華會、拔河比賽、舞蹈 比賽、歌唱比賽、環校跑及烹飪比賽等。 崇基校董會主席熊翰章先生頒獎給環校跑得獎健兒 聯合四十三周年院慶 聯合書院上月慶祝創立四十三周年,院方與學生會攜 手舉行了一連串院慶活動,先於十月二十日晚舉行院 慶大笪地,後於廿二日舉行院慶典禮,由聯合書院校 董會主席岑才生先生及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女士任主禮 嘉賓。典禮後並於校園舉行「岑才生聯合書院校史文物 館」揭幕禮及院慶生日會。 當晚舉行的千人宴筵開約一百席,節目包括點 唱、樂隊表演、學生歌唱比賽和啤酒競飮大賽等。 大學生須靜思反省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陳兆愷先生訓勉中大學生須不時 靜思和反省,以確定個人的目標和方向。 陳兆愷先生和李國章校長上月廿三日出任社會科學院 「院長榮譽錄暨優異新生頒獎典禮」的主禮嘉賓。陳先生在 致辭中,鼓勵學生要在忙碌的生活中騰空思考個人的成功 和失敗、如何改善自己、大學學習的目標、人生的目標, 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認知和承擔等。 社會科學院舉辦這個典禮有兩大目的,一是表揚上年 度成績優異的一、二年級學生,全年學分平均積點不少於 三點五者獲頒「院長榮譽錄」證書,獲獎者六十九人;二是 表揚今年入學而公開試成績優異的新生共十七人,他們的 中學老師獲邀出席典禮和獲贈書券,以肯定他們對培育優 秀學生的貢獻。 社科院新生看居港權 根據社會科學院五月底的調查顯示,五成多市民在「社 會及經濟利益」和「維持司法獨立」之間選擇前者。該 院新生調查的結果則截然不同,僅兩成受訪學生贊成犧牲 司法獨立。 對於「由人大解釋基本法的做法,不損害本港的法治」 的講法,有近七成新生反對。可是,超過五成半新生認同 「內地新來港人士會成為香港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應防 止他們大批來港」。 這顯示學生一方面反對釋法作為解決終審法院裁決所引 伸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卻有排拒內地新來港人士的心態。 這種張力與矛盾也在其他相關的民意調查中反映出來,如何 處理這種張力與矛盾,是香港人需要思考的一大課題。 積極對抗骨質疏鬆症 亞太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上月二十日成立,以致力促進 區內醫生、病人及公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 基金會的成員來自香港、新加柀、馬來西亞、菲律 賓、日本、澳洲、新西蘭、台灣及中國內地關注骨質鬆病 的組織。本校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劉明珠教授出任基金會會 長,她表示,基金會在十月二十日成立饒富意義,因為世 界衛生組織已把該日定為「國際骨質疏鬆症日」,而未來十 年則定為「骨骼與關節旬年」。 劉教授指出,雖然醫學界近年對骨質疏鬆症的成因及 治理認識漸深,但在亞洲地區,只有很少數的病人能得到 適當的治療。病人與醫生必須正視這種可致人傷殘的疾 病,避免在診斷及治療中有所失誤。 施舟人來中大講學 著名的漢學家兼道教法師施舟人教授 (Prof. Kristofer Schipper) 九月應宗教系邀請,來校 擔任傑出人文學講座教授三個月,進行學術交流。 這名法國人早年為了鑽研道教,不惜遠赴台灣學 道,當了七年道士,並成為太上三五都功經籙道長 (正一宗),法名「鼎清」。 熱愛中國藝術 施舟人教授是法國高等研究院中國宗教講座教 授、荷蘭萊頓大學中國歷史講座教授,又是荷蘭皇 家科學院院士,最近的研究課題是「聖城北京」的一 千四百多間廟宇。 可是,他小時候很討厭讀書。他說:「我雖是 在知識分子的家庭中長大,但性格反叛,不愛讀 書,只喜歡美術。少年時住在荷蘭,每逢週末都愛 到博物館去,看到那些中國和日本的美術作品,覺 得美極了,是眾多藝術品中最好的。長大後,我在 博物館工作,接觸中國藝術的機會更多,便想深入 了解,追尋它們的根源,於是開始學習中國文化、 語言及傳統。」 趕忙研究道敎 對於道教,施教授最初並不知道它是甚麼來 的,只不過被道教儀式中的音樂、舞蹈、繪畫,和 漂亮的道袍深深吸引著,由是開始研究道教起來。他越 是深入研究,越是發覺道教是一個寶庫,不斷給予他新 的啟發和新的研究課題。他慨嘆早年的道教研究是少之 又少,加上越來越少人信奉,香港有六百多萬華人居 住,也只得二、三十間道觀,在「道教快要消失前」,他 希望盡量爭取時間做研究。 了不起的運氣 他認為「要了解道教儀式,便要當道士」,也不覺洋 人當道士是奇怪的。他秉持這信念在一九六二年跑到台 灣找道觀學法。最終,台南一個道士家庭接納了他。 「道長不但沒有拒絕我的要求,反而為有外國人竟願意 千里迢迢來學習中國文化而感到十分高興。」施教授從 此入了正一宗,成為「鼎清道長」,有自己的道袍,也可 以主持各項儀式。他誠懇地說:「道士是十分專業的工 作,要學懂所有的知識,需時二十年,又要得到地方居 民的認同及歡迎,其實比當教授更難。我能夠認識這麼 美麗的傳統,是今生了不起的運氣;最令我感激的,是 台南老百姓的友善對待。」 施教授現在稍感欣慰的是,經過這些年來,道教研究 開始受到重視,研究數量也漸漸增多,崇基學院宗教與中 國社會研究中心也以道教為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在中大的工作 施教授在中大除講學外,又與宗教系黎志添教授合 作,為道教中天師道派的經典《正一法文》點校及加上註 釋,預計明年暑假出版。 另外,他與李熾昌教授則合作開展詩經和聖經詩篇 的比較研究,並就此課題教授本科生。他指出,中國古 代舉行宗教儀式時,所唱頌的其實就是詩經所收集的作 品,故可以把它們視作宗教經文。「外國都是從神學的 角度來研究宗教經文的,中國卻一直著眼於經文的哲 學、歷史和文學意義。我們是以神學角度來分析詩經 的。 」 陳偉珠 中大通訊 第一五四期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