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178
第一位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 高行健先生談文學的語言 二零零零年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 —也是過去百年來第一位奪得此獎的 中文作家高行健先生,應本校邀請於上 月三十日在邵逸夫堂主持講座,講題為 「文學的語言」。當日校方先於大學賓館 設午宴,稍後又於行政樓祖堯外廳設茶 會款待高先生及各界嘉賓,出席人士除 李國章校長和大學 員生之外,尚有公 開大學校長譚尚渭 教授及人文社會科 學院院長高美慶教 授,香港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院 長丁邦新教授,城 市大學中文、翻譯 及語言學系劉再復 教授,嶺南大學文 學翻譯研究所主任 劉靖之教授及中文 系梁秉鈞教授,以及藝術及文化界知名 人士如廣播處長朱培慶先生、助理廣播 處長邵盧善先生、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 明先生、香港話劇團總監毛俊輝先生、 資深報人陸鏗先生、中央政策組顧問練 乙錚博士、李鵬飛博士及拔萃男書院校 長張灼祥先生等。 邵逸夫堂的一千五百張門券在演講舉 行前兩週已經派光,但門券沒有預先劃 位,是以演講當日會場外早已擠滿輪候入 座的人群,希望取得較佳的坐位,排頭位 的學生在演講前一小時便已抵達。由於連 日仍不斷有公眾人士向大學查詢門票的分 發情況,校方遂特別在潤昌堂的兩個課室 設現場轉播,供向隅人士觀看演講會實 況。演講於下午四時正式開始。 與中大的淵源 李校長致歡迎辭時指 出,高行健先生首次來 港,是一九九三年十月, 當時是應本校中國文化研 究所的邀請,主持「冼為 堅當代中國文化講座」, 介紹當代中國戲劇在西方 的發展狀況。 同年十二月,他再次 蒞校,參加邵逸夫堂主辦 的「當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 一九九五年,高先生親自執導的實驗 劇《彼岸》在香港演藝學院首演。這個劇 本連同他另外幾個作 品,後來由本校翻譯 系方梓勳教授譯成英 文,由中文大學出版 社於一九九九年出 版,是高先生作品的 第一個英譯本。 高先生又數度在 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二十一世紀》雙 月刊發表有關文藝的文章。所以,他與 中大的淵源非淺。 文學超然而立 高先生的演說長約半小時,並沒有預 先擬好的講稿。他在講座中指出,在剛 過去的一個世紀,文學不斷受政治干 擾;而新的紀元已經開始,也 許大家應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 待文學自身的問題。 他說:「文學應遠遠高於 政治,不是為政治服務,也不 受倫理判斷的限制,不服務於 某種教化的作用。文學實際上 是對人自身存在和其生存的環 境的觀照而已。……創作是對 自己的一種清醒的認識。」 他認為文學是用來表述人 與生存環境、社會,以及人際 間的關係,而表述本身並不包含判斷。 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審美的判斷。這種 判斷可以體現為悲劇、喜劇、抒情、荒 誕、滑稽、崇高和詩意等。文學只服從 於一種判斷,那就是寫得好不好,水準 的高與低。 在這個愈來愈市場化的社會,文學也 面對商品化的危機。高先生和聽眾分享 了他的解決辦法︰「要與政治脫鈎,不 去考慮市場問題,當能確認自己的價值 和人生狀態;這樣,表述的需要自會強 大,推使自己創作,而不會考慮其他因 素。」 高先生續道︰「繪畫、雕塑、音樂等 藝術都是不同的手段,用來表述人的情 感和狀態,而文學依靠的手段是語言。」 當現存語言不足以表達時,創作者必 須深化對自身的認識,並創造新的語 言。「文學創作就是 因為不滿於現有語 言,所以創造新的語 言。故此,現代作家 是語言的創造者。文 學創作的意義,也就 是因不滿而引起巨大 的創作衝動,從而得 到滿足。」 高先生創作時最 感興趣的,是「深刻、準確和生動的表 述自身的感受」,他認為這才是有意義 的事情。而愈想這樣做,愈會發覺表述 是如此的困難,「這正是文學語言的問 題。因此,文學語言問題是不斷更新和 創造的問題,如果作家須負責任,那就 是創造文學語言的責任。」高先生以此 結束他的演說。 妙問妙答 演講之後的答問大會由副校長金耀基 教授主持,提問者包括本校教職員和學 生,本港及內地的大專院校教師,香港 中學生和記者。其中一名提問者更是十 分留心演說的措辭,他問:「高先生在 演說中用了十七次的『換句話說』,是否 因為他受到某種阻礙或壓抑,所以要 『換句話說』?」即時引起哄堂大笑。高 先生也很幽默地回答:「語言表述總是 不準確,所以要反覆地說,『換句話 說』……」,再次贏得聽眾的笑聲和掌 聲。 在解答第十二個提問後,已經是五時 四十五分,比預定的結束時間延遲了十 五分鐘,金教授不得不終止提問。最 後,李國章校長代表校方致送紀念品予 高行健先生,而第一位奪得諾貝爾文學 獎的中文作家在香港的第一個演講會, 亦於此結束。 陳偉珠 譯者看作者 翻譯系方梓勳教授與高行健先生是在「當 代華文戲劇創作國際研討會」中認識的,雙方 因著對戲劇的喜愛而成為好友。方教授說: 「那時,高先生把他一些近作給我看,他注重創 新,每次執筆都希望能超越前作,是一位創作 力極強的作家。他的作品確實能深層次地、有 機地融匯中西文化,體現兩者的特性,令我十 分佩服。我們亦在那時談及選取他的一些作品 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的讀者。」 方教授翻譯了高氏的五個劇作,包括《彼 岸》(1986)、《生死界》(1991)、《對話與 反詰》(1992)、《夜遊神》(1993)及《周末 四重奏》(1995),並結集成 The Other Shore: Plays by Gao Xingjian (《彼岸:高行健劇作 選》)出版。 談到翻譯時遇到的問題,方教授說:「由 於高先生很注重語言的運用,而稱語時帶有曖 昧性,所以必須特別小心,並得要著重語言的 運用技巧,相關語,語文的音樂性、節奏感和 質感,並盡量採用生活化的句子。」 方教授指出,高先生劇作的水準是當世中 文劇作家無人能及的,高先生也是首位踏足世 界戲劇舞台的華人,作品經常在各地演出,是 華文文學的驕傲,也令華文文學工作者、劇作 者感到鼓舞。他又說:「高先生曾在中大校園 居住,校內很多同事是他的朋友,所以他對中 大特別有感情。」 中大通訊 3 第一七八期 二零零一年二月十九 日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