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01

茫然窗外 財務處姚啟昭 歲月催人,驀然回首,原來在中大的年資竟逾部分新人之 年歲。茫然窗外,直是天涼好個秋。 圖為我(左五)攝於二零零一年員工優異服務獎頒獎典禮上 情景俱在 翻譯系麥傅宏美   這是九八年初我先生在中大圖書館前拍攝的相片。我與兩 女一子笑容滿臉,昔日的溫韾,現在還能感受到。相中景物變 化不大,可喜的是中大同事間的溫情也沒有隨時日而流逝。 獲益良多 財務處何德 時光流逝,不知不覺間我在中大工作了廿多年。回顧加入 中大時,很多學系還未成立,時至今日,中大已培育了很多優 秀人才,也提升了國際知名度。我慶幸能夠和商務組各位同事 一起工作,實在獲益良多,希望今後能本著敬業樂業的精神, 繼續為中大服務。 一九九六年餞別前總務長招大維先生(中坐者),我站在後排左六,左三是另 一名長期服務獎得獎人姚啟昭先生。 與時並進 精益求精 生物化學系梁關致 最初來到中文大學的時候,我只是一名研 究院的碩士生,當時校園環境寧靜優美,是讀 書的好地方。我在七十年代中期畢業,香港的 經濟和就業環境一般。由於家貧,加上我是長 子,弟妹教育及家庭經濟的擔子便自然地落在 我身上,而我也希望能找點工作幫補家計。於 是,當我的導師馬臨教授推薦我留在大學當助 教時,我便欣然答應了,也開展了我的事業。 當了助教後,我積極參與系内一些研究及 教學工作,可能由於我工作態度認真,加上我 熟悉實驗方法及儀器分析,很快便轉到系内的 技術崗位去。 工作了幾年,我逐漸愛上中文大學的環 境。有人說:「在公營機構裡,你做是三十 六,不做也是三十六。」意思是說,你做得更好,也未必有好的晉升機會,而你做得不好,亦不會 有太嚴重的後果。對於這種觀點,我確實不敢苟同,也不認為是我輩應有的態度。我認為,中文大 學雖然是一個公營機構,但她作為一所高等學府,與其他政府部門有很大的分別。中文大學有自己 的理念,她尊重學術自由及多元化的發展環境,所以沒有一套很強勢的「中央政策」,反而盡量創 造空間,讓大學的每一分子共同攜手參與建設及發展。當然,這裡亦可能有些因循守舊的人,但我 確信並非人人如是。我覺得,只要你願意,中文大學總有你發展的機會。 八十年代初期,中文大學成立了醫學院。我們成為全校唯一屬於兩個學院的學系,要同時兼顧 理學院及醫學院的教研工作。人手沒有增加多少,工作量卻加倍。由於兩個學院在地域及行政模式 上皆不相同,更增加了工作難度,資訊管理成為了急需解決的難題。我有感於電腦對工作的重要, 曾極力游說系方購置電腦,可惜當時電腦尚未普及,價格亦頗為昂貴,系方沒有答應。我惟有把家 裡的 AppleII 搬到中大,好幾年後才有學系的電腦使用。這幾年間,我編寫了大量程式,逐步將部 門的管理工作電子化,以有限人手應付繁重的日常工作。 八十年代中,分子生物學有突破進展,我們要應付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我更在八十年代後期修 讀了博士學位課程,鑽研這種嶄新的基因技術。九十年代初,互聯網開始發展,我已非常熟習利用 互聯網作研究,及後更開始系統地編寫互聯網程式,進一步將部門的管理工作網絡化,又開始鼓勵 同事學習現代資訊管理技能。 九十年代後期,學系在新落成的蒙民偉樓有兩層樓作實驗室之用,形成了地理上三分的局面, 同時又要負責理學院的環境科學、食品科學、分子生物技術學、中醫學,以及醫學院的醫科及藥劑 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而生化科的研究生人數亦大幅增加至超過一百人,實驗室管理必須現代化及 制度化。我於是做了大量關於加強溝通、監察、安全、效率及培訓的工作,為師生製造一個高效率 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時至今日,生化學系已發展成為中文大學極具規模的學系,不只師生人數眾多,設備先進,而 且教研成績昭著,安全紀錄良好,我實在感到非常欣慰,並以能夠參與這些發展為榮。正所謂「工 作與時並進,學問精益求精,積極進取,不斷創新。」適藉今次大學頒發長期服務獎項,我願以此 與大家共勉。並祝工作愉快! F a n n y 與 J u n e 都 是 我 邵逸夫堂李婉芬 廿五年前帶著過客的心情來中文大學 上班。三個月的臨時工轉眼便過,誰會記 得我是誰! 所以,我隨便改了一個英文名—— Fanny。 想不到 Fanny 一叫便叫了廿五 年! 這些年來,沒有人可從大學的電話簿 内找到我,因為我的真正英文名是 June ! 有同事問我為何不改回正名?我想認識我 的人,自然會找到我。 這廿五年裡,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 從不少同事身上得益良多。藉此機會向命 靄敏女士、蘇紹興先生、陳尹璇先生、詹 德隆先生、蔡錫昌先生的提攜與指導,致 深表謝。 一九九一年二月九日攝於年宵市集 第二零一期 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九日 4 中大通訊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