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07

新亞書院協助內地培訓師資 新亞書院與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上 月二至十日首次合辦「第一屆中華美德教 育行動」師資培訓班,學員包括三十七名 來自北京、黑龍江、山東等地的中、小 學教師和校長等。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於內地致力推 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並先後於北京、 山東、南京和黑龍江等地成立實驗基 地。是次培訓班在香港舉行,目的是進 一步擴大服務範圍。開幕禮於八月三日 在蒙民偉樓舉行,由新亞書院院長黃 乃正教授、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 長錢遜教授及所長王殿卿教授致歡迎 辭。 培訓班除了一系列與主題有關的講 座外,亦安排學員參觀廉政公署、香港 公民教育資料中心、香港中央圖書館及 中、小學等,讓他們深入了解香港的文 化及德育情況。學員又與香港的校長座 談,交流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崇基學生探索杭州法國 崇基浙大交流 崇基學院今年首次與浙江大學合辦 學生訪問交流活動,崇基學生上月十七 至二十四日訪問杭州,浙江大學學生則 於同月二十四至三十一日來港交流。 兩校各有十名學生參與交流活動, 研討主題為「大學生與開創新世界——檢 討現狀與憧憬未來」。 互訪團在杭州出席有關浙江省經 濟、中國經營管理特色、中國高等教育 改革與發展的講座和研討會,並參觀杭 州知名企業與工業園、湖州師範學院 等。在香港,團員參加了講座和研討 會,議論香港教育制度、中國加入世貿 組織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香港與內地的 經濟關係等課題;他們又訪問了廉政公 署、高等法院、蘋果日報、香港青年協 會、香港歷史博物館等。 該訪問計劃由崇基學院校董陸增 鏞先生贊助,開幕典禮於八月二十六日 在崇基學院行政樓啟真道室舉行,出席 嘉賓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 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王國力 先生、陸增鏞先生、崇基學院院長李 沛良教授和學院校董會主席郭志樑先 生。 法國社會探索之旅 二十名崇基學生於七月十三日至八 月二日參加該院舉辦的「法國社會探索之 旅」,到法國學習法文並加深對法國社會 的認識。他們在學院輔導處職員的帶領 下,分別在波爾多及巴黎逗留了十五天 和六天,並參觀了當地的消防局、「無國 界醫生」物流中心、法國參議院和國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十字會等機構。 交換生計劃獲國泰航空贊助 學術交流處上月二十二日在中環的 大學市區中心演講廳舉行記者招待會, 介紹交換生計劃的概況,出席者包括該 處處長吳偉岸先生(右)、國泰航空公司 企業傳訊經理羅淑雯女士(左),以及國 泰旅遊獎學金得主等。 吳偉岸先生指出,自一九六五年 起,大學透過不同的交換生計劃,讓學 生到海外交流。早年規模較小,而今已 發展至每年約有二百五十名中大學生可 以到全球十二個國家,八十所大學作學 術交流。他預計:「兩年後,可以參加交 換生計劃的學生會達到四百八十名,約 為中大新生人數的百分之十七。」大學由 今年起,將安排學生到德國、瑞典、丹 麥及法國等歐洲國家交流。此外,該處 亦負責接待每年約二百名海外生在中大 交流學習。 國泰航空公司自一九七七年起捐設 國泰旅遊獎學金,支持本校的交換生計 劃,今年共贊助八名學生前赴美國、加 拿大、韓國和台灣等地大學研習。 社會學系初辦暑期通識精修課程 社會學系今年首度開辦「暑期通識 精修課程」,幫助五十名來自十五間中學 修讀通識教育科的中六學生,以社會學 觀點探討通識教育科的課題,擴闊他們 的思考角度,並增強他們之間的交流。 課程共四講,於七月二十四日至八 月十四日逢星期三舉行,內容針對通識 教育科的課程範圍,包括「青少年越軌行 為」、「家庭」、「教育」及「社區關係」。 上午的課堂分別由該系張越華教授、丁 國輝教授、王淑英教授及陳健民教授主 講,下午的小組導修由該系多名助教主 持,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藉此增強學 習效果。為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該系特 別安排一項日營活動,透過角色扮演遊 戲,讓學員掌握課程的學習重點。 「暑期通識精修課程」的課堂錄像及 教材均已上載到「通識教育資源網」 ( l i b e r a l - s t u d i e s . h k . s t ) ,供中學師生參 考。該課程屬社會學系「中學通識教育支 援計劃」的一部分。 新 任 社 會 科 學 院 院 長 梁 怡 教 授 談 大 計 ‧促追跨科合作 ‧致力發展國際化課程 ‧拓展非形式教學 地理學講座教授梁怡八月一日起出任 社會科學院院長。這位新任院長很熟識中 大;他是本校校友,一九七二年獲授社會 科學學士學位,繼往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深 造,七四年取得文科碩士學位,七七年得 理科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即回中大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任教,並曾任系主 任,現為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研 究員,地球信息科學聯合實驗室副學術主 任,大學及書院多個委員會成員。 除了校內職務,他亦積極投入社會服 務,曾任城市規劃委員會及環境污染諮詢 委員會委員,又是內地多所大學的訪問或 顧問教授,以及國際地理學聯會香港分會 會長、國際地理學聯會地理系統模型委員 會秘書等。梁教授閒來還愛運動,他笑 說:「這是要實踐大學提倡的『全人教育』 理念。」 也因這樣,梁教授有信心接下院長的 棒子,「從學生至教師,算起來在中大已 渡過了近三十個寒暑,自問了解大學的發 展,加上有行政工作的經驗,熟悉校政的 運作程序,也與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 係,對處理院長的工作應該會有幫助。」 梁教授集眾多任務於一身,時間如何 分配?他說:「也沒有特別的竅門,只是 按工作的優先次序行事而已。不過,我也 得承認,工作是十分繁重,而一天頂多只 有二十四小時,有時也需要犧牲一些嗜 好,例如我本來甚麼運動也玩,現在空閑 時間減少,剩下的只足夠用來打網球。」 院長的角色 梁教授要當一個怎樣的院 長?他說:「院長是個促進者,負 責議訂和協調學院的發展方 向,以及盡力協助並支持各系 發展教研事宜。學系是學院的 基柱,應有高度的學術自由, 可自行決定發展取向和重 點。」 梁教授指出,社會科 學院有著優秀的教研隊伍, 而九個學系牽涉層面廣 泛,涵蓋政治、文化、地 理、建築、心理、社會的 議題,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正是我 們學院的特性,也是優點,能從多個角度 探究社會問題。近年香港湧現的許多問題 如經濟不景,失業率持續上升,市民不滿 情緒驟增等,社科院都具備人才和科研力 量去診斷問題癥結,並建議解決方法。再 說,教研須與社會結合,實際環境乃是社 會科學家實踐理論的場地。」 梁教授的首要工作就是大力促進跨 科、系、院的合作。他說:「現今的社會 問題十分複雜,須集合各系的力量,從多 角度探討。例如心理、經濟和社會等學系 可以合作探討如何舒解民困,改善經濟。 又例如資訊科技急速發展,對人類有甚麼 影響?人類須如何調適?應怎樣運用資訊 科技來發展社會?在這個範疇上,社科院 和工程學院便可合作研究。」 他補充,社科院同人一直熱心服務社 會,其中表表者包括曾任平等機會委員會 主席的心理學講座教授張妙清,現任中央 政策組首席顧問的社會學講座教授劉兆 佳,擔任土地諮詢及建設委員會主席的地 理學講座教授楊汝萬等。社科院明年將踏 入四十周年,預料它的社會服務角色會愈 來愈吃重。 課程國際化 社科院各系與海外和內地的院校向有 密切的交流活動,包括互訪、合辦研討會 及課程等。梁教授打算選取一些具優勢的 課程,如具多元文化特色或與中國經濟有 關的課程,將它們發展成國際課程,使社 科院在國際學術界上更具影響力。 他說:「環境污染和全球一體化是世 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課題,我們可與內地及 外國的地理及其他有關學者組成核心小 組,集合不同文化的觀點,開展研究。此 外,還可根據研究所得設計課程,並置於 網上或製成教學套件,供各地學生使用。 又例如田野考察是地理學的重要一環,但 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學生往往未有機會 勘察某些地形:身處熱帶,便難見到冰 川。通過核心小組的聯繫,各地學生便可 互訪,跟隨專家進行田野考察,了解其他 地區的地理環境。」 梁教授透露,他會先與學系詳細討論 各系的長處,再選取合適的課題,發展國 際化的課程。 加強非形式教學及社會聯繫 梁教授又認為社科院有發展非形式教 學的空間,例如推行學長計劃,舉辦與社 會科學關係密切的座談會、講座,提供社 會服務工作機會等。類似的活動可讓學生 汲取實戰的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科學的 了解,對個人發展和求職皆有裨益。惟是 這個初步構想先要取得學系的支持和合 作,實踐時更要避免與校方的通識教育及 有關活動重疊。 「社科院與社會的聯繫很重要,院方 要透徹了解社會所需,社會人士又要認識 學院的運作和優勢。」梁教授認為單靠每 年一次的開放日並不足夠,需要增加其他 活動,並就一些突發時事舉辦論壇;這方 面學院可牽頭行事,但具體工作仍須由學 系負責。以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為例,每 年便為中學教師及學生舉辦三至四個研討 會,主題環繞地理教學及有趣的地理課 題,相當受歡迎。「然而,資源不足向來 都是大家面對的難題,如何運用現有的資 源去開源,例如開辦自資課程,系方可自 行考慮。」 陳偉珠 中大通訊 第二零七期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九日 2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