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26

認識新同事 鄭文珊致力在 中大建立籌款文化 大學因應發展的需要,於七月設立了直接向校 長負責的拓展及籌募處,該處剛履新的高級 主任鄭文珊先生期望能協助建立中大的籌款文化。 鄭先生取得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理學士學 位後,留在當地工 作了八年,期間考 取了執業會計師的 資格,「但我沒有執 業,在美國的最後 一份工作是做財務 總監。」他於一九九 零年回港,協助打 理家族的五金製造 和環保生意,後者 包 括 廢 油 回 收 再 煉,以及設計和裝 置工業廢水處理系 統等。他專責銷售 和推廣,為了應酬 而學打高爾夫球, 其後還曾取得一些 賽事的獎項,今年 五月更首次一桿入 洞。 人家説邊打高爾 夫球邊談生意容易 成功,大概邊打高 爾夫球邊談捐款也一樣有效吧?這,鄭先生非常同 意,亦希望球友給中大的捐款是「一桿入洞」。運動 以外,他又持續進修,以增廣知識,「剛完成了中 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從中感受到新思維 的衝擊,令我有新的體會,又建立了新的同學網 絡。」他以前也曾為香港一些慈善團體籌款,所以 有信心挑起革新校園籌款文化的擔子,於七月二日 加入中大服務。 「大學秘書長和校友事務處處長等一直積極投 入大學的籌款活動。我的工作目標是協助他們的籌 款工作,並合作推動新的籌款項目,例如吸引校友 回饋母校,向大學、書院以至學系捐贈;另外,在 大學不同層面推廣籌款活動,希望最終能在校園建立 一套籌款文化。」鄭先生説。 眾所周知的是,政府近年不斷削減高等敎育的 撥款,同時鼓勵院校自行籌款。然而鄭先生指出, 籌款絕不是校長、副校長和書院的「專責」,「各學 院、各研究所都要有所承擔,再往下數如學系,以 至敎師,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要出一分力,為自己所 屬的部門拓展和籌募資源。這是大勢所趨。」若單靠 他的部門,「才共兩個人,只有四隻手,做不了多 少。」 他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媒人,要了解校內籌款單 位的「產品」和捐款者的心態,以便撮合。他説的產品 包括課程、交換生計劃、研究項目等。「醫學院敎師 悉心治療病人,這種感性接觸較容易得到康復者的慷 慨捐助以作回報。但不要忘記,醫科所需的經費也比 較大。」 他上任後先後聯絡副校長、書院院長、學院院 長,以及一些研究所所長等,了解大學的發展狀況和 方向,商談籌款事宜,以便訂定具體的工作計劃。他 表示,「學院院長會在九月開課後跟轄下的系主任商 議,找出優質的產品。然後,我們再一起討論,將產 品包裝,介紹予合適的人士或機構。譬如説,某部門 有一個關於澳洲的交換生計劃,我便會找在香港有業 務的澳洲商人或公司募捐。」 大學現在的網絡很廣泛,包括了各界支持者、 大學和書院的校董、校友,以至敎師的外界連 繫。「但很多敎師從來沒有籌款的經驗。」鄭先生 以過來人的身分説:「籌款確是不容易的,最難過 的一關就是自己。我最初協助慈善團體募捐時, 也感難為情,根本沒法子啟齒。其後我想通了: 我不是問他借錢,更不是乞求甚麼,找他捐錢, 何嘗不可看成是為他積福?我解開了心結後,往 後的籌款工作便容易開展了。」 政府為鼓勵院校開拓不同類型的經費來源,於 今年三月六日宣布 推出十億港元的等 額補助基金,就各 大學籌得的私人捐 款(用作興建校舍者 除外)發放等額補助 金。第一期計劃於 七月一日開始接受 申請,先動用五億 元,各院校在首六 個月各獲預留二千 萬元,申請款額若 大於此數,則以「先 到先得」的原則發 放。預留額如在首 六個月未有全數動 用,餘額亦供各院 校以「先到先得」的 原則申請。各院校 在第一期計劃可得 的補助金上限為一 億五千萬元。鄭先 生表示,大學經過 一番努力,當然希望取得等額補助基金第一期計劃 的資助額上限,即一億五千萬元。他未來的挑戰之 一,也在於如何在第二期計劃裡,繼續為大學爭取 佳績。 鄭先生明白,中大的籌款競爭對手除了其他大 學外,還包括醫院、慈善團體,以至內地各種敎 育和福利機構。所以,他的長遠目標是促使敎師 認同籌款是工作的一部分,自覺地爭取各方的捐 款。他又期望香港的經濟好轉,屆時有能力捐款 的人多了,可資捐贈的金額大了,各院校可籌得 的捐款必定比現在的更多。 蔡世彬 中大通訊 CUHK NEWSLETTER 網址 website http://www.cuhk.edu.hk/puo / 1. 本刊逢四日及十九日出版。 2. 來函或投稿請寄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秘書處出版事務處《中大通訊》 編輯部(電話 2609 8 5 8 4 ,圖文傳真 2 6 03 6864 ,電郵 pub2@uab. msmail.cuhk.edu.hk ) 。 3. 投稿者須附真實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文章則可用筆名發表。 4. 編輯有權刪改及決定是否刊登來稿,不欲稿件被刪者請預先聲明。 5. 本刊所載文章只反映作者之觀點和意見,並不代表校方或本刊立場。 6. 所有內容未經編者書面准許,不得轉載。 7. 本刊每期發行三千八百份,免費供校內教職員索閱,部分郵寄本地教 育機構及與大學有關人士。私人索閱,請致函本刊查詢。 1. The Newsletter is published on the 4th and 19th of each month. 2. A l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ions should be sent to the Editor, CUHK Newsletter, Publication Office, University Secretari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l. 2609 8584; fax. 2603 6864; e-mail pub2@uab.msmail.cuhk.edu.hk). 3. Contributions should bear the writer's name and contact telephone number, and may be published under pseudonyms. No anonymous letters will be published. 4. The Editor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contributions and to edit all articles without notice for reasons of clarity, length or grammar.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have their articles amended should indicate clearly in writing. 5.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UHK Newslett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University or the Editor. 6. No part of this newsletter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Editor. 7. This publication has a circulation of 3,800 and is primarily intended for staff members of CUHK. Copies are also sent to loc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Those who wish to be included on the mailing list please contact the Newsletter direct. 截稿日期 Deadlines for Contributions 期數 Issue no. 出版日期 Issue date 截稿日期 Deadline for contributions 227 4.10.2003 18.9.2003 228 19.10.2003 6.10.2003 229 4.11.2003 21.10.2003 230 19.11.2003 4.11.2003 231 4.12.2003 19.11.003 232 19.12.2003 4.12.2003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事務處出版 編輯:梁其汝 助理編輯:蔡世彬 李琪 陳偉珠 製作:林綺媚 Published by the Publication Offi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itor: Amy K.Y. Leung Assistant Editors: Piera Chen, Lawrence Choi Graphic Designer: Ada Lam 印刷:鮑思高印刷有限公司 Printing: Don Bosco Printing Co. Ltd. 3 第二二六期 二零零三年九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