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58

人物專訪 「學生的成功是我的鼓舞」——新任大學輔導長何培斌教授 在建築學系任教的何培斌教授說:「我十分喜歡接觸學生,要是能 協助他們找到定位,發揮所長,我會更加感到鼓舞。再說,在互動 過程中,我也有得益。」 從書院到大學 也是這個原因,何教授自二零零 零年已開始出任新亞書院輔導主任, 去年九月才卸任,今年二月起兼任大 學輔導長。說起來,何教授仍很懷念 當新亞輔導主任的日子:「那是非常好 的經驗,讓我了解書院的運作,又參 加了各種活動,例如宿舍生活和暑期 學術團等,讓我有機會接觸學生。」何 教授和學生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彼此的話題從課業到處世,無所不 談,還有學生向他請教結識異性的方 法呢! 哪為何轉任大學輔導長?「大學輔 導長面對的是全校學生,人數多了, 又要兼顧政策發展和事務兩類工作, 這是一項新挑戰,但也是很有趣的職 位。在眾多大學主管人員中,就只有 大學輔導長與學生的互動最多,這也 是吸引我之處。」 誠意是溝通要訣 對於上任後的感覺,何教授的回 應是「很忙。」皆因他一面要了解學生 事務處的工作,一面要頻頻會見學生 會和屬會的代表。他說:「學生事務處 負責的工作很多,如心理輔導、學生 活動、獎助學金、貸款和就業輔導等 等,必須熟悉一切,才能規劃未來, 例如中國就業發展獎勵計劃的成效很 好,可以再擴大計劃的規模。」 雖然暫時未有具體的發展計劃, 但何教授強調最重要是溝通;這是他 從書院輔導工作中吸取的經驗。藉著 溝通,可以消除誤解和歧見。他說: 「就以教學語言為例,中文大學一向都 有不少課程採用英語教學,為何學生 現在提出反對?原因在哪?這是一個 很好的契機,讓校方和學生溝通,由 學生提出所思所想和他們的需要,然 後一起討論解決方案。要是學生覺得 用英語教學會跟不上進度,那可以按 所需開辦不同的英文課程;要是因說 英語而令討論不夠踴躍,大可在導修 課或討論時採用粵語。」 何教授補充說:「要達至有效的溝 通,必須先具備誠意,建立互信關 係。我的大門是敞開的,歡迎學生來 訪。此外,我正構思增加與學生會面 的時間,以及如何使會面的形式更多 元化。」 希望學生成為「國際公民」 何教授來自新加坡,在英國求 學,又曾在英國、美國、日本和中國 內地工作,對不同文化有深刻的體 會,可以說是一個「國際人」。根據他 的經驗,要融入陌生的文化圈子並非 易事。然而全球已愈趨一體化,認識 其他文化,有助個人的發展。 何教授又指出,中大學生對知識 的追求是充滿動力的,但整體來說, 若視野更加寬闊,可以進一步提升競 爭力。他期望在任內協助學生培養國 際視野,成為「國際公民」 ( G l o b a l Citizen) 。故此,何教授認同校方推行 國際化。他強調,國際化是一個理 念,至於國際化的定義和具體推行的 細節,他樂於與學生共同探討。 陳偉珠 二零零四年長期服務獎(續) 大學於三月二十三日在祖堯堂的酒會大堂再度舉行「二零零四年長期服務獎頒授典 禮」,由劉遵義校長主持,嘉許另五位服務中文大學二十五年的同事。他們分別為: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蔣英豪教授 •解剖學系姚大衛教授 •統計學系梁志英教授 •新亞書院文直良博士 •大學圖書館系統李國安先生 姚教授和李先生分別惠寄相片和撰文抒發得獎感受,本刊謹此致謝。 大學圖書館系統李國安先生 我今年能得到服務廿五年的獎狀,真的有點喜出望外,因為之前我曾離開中大,一九八四年 四月再回來服務,至今只有廿一年。這個獎項原來將我之前的五年服務年資也計算在內。頒獎禮 由劉遵義校長主持,雖然據説是補辦儀式,但簡單而隆重。 俗云:「十年人事幾翻新」,我再次加入中大服務時,可能離開只有九年多,未足十年,初回來 時仍看到很多親切熟悉的面孔。我的工作崗位和以前略有不同,但很快便適應下來,轉眼又廿一年 了。相片中後排最左邊的是我,這是重返 中大後不久,參加一位退休同事(中坐 者)的餞別宴時拍下的。對她和後排中間 的男同事而言,那時我是新同事。其他人 是我在七五年離開中大前已認識的,前排 左邊是年前退休的吳太,當時是崇基圖書 館館長,右邊是退休已多年的沈太,當時 是大學圖書館系統署理館長。後排四位同 事或退休或離職,現都離開了中大。回首 前塵,實令人興「人面不知何處去?杜鵑 依舊笑春風」之嘆。 左起:姚大衛教授、李國安先生、劉遵義校長、蔣英豪教授和梁志英教授 姚大衛教授(後排左四)於中大醫學院成立初期,與學生合照。 3 第二五八期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九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