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271

電腦與翻譯 電腦在各行各業普遍使用,已是不爭的事實。電腦與翻 譯的關係,由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亦已有六十年 之久。全自動以至半自動的翻譯系統,部分已從大學、大機 構的實驗室發展到供應市場使用的商業翻譯軟件。電腦翻譯 與人工翻譯的關係究竟是良性互助還是惡性競爭,電腦翻譯將 來的發展趨勢如何,電腦如何影響翻譯研究,這些都是大家關心 的課題。 電 腦 翻 譯 的 真 面 目 要討論電腦翻譯是否有用,應該從 很多方面去看,例如翻譯的目的、翻譯 的用途、翻譯的數量和翻譯的要求。如 果大家祇是以一些新聞或文學的篇章, 去測試在互聯網上免費提供的英漢電腦 翻譯系統是否達到人手翻譯的水平,結 果往往是失望,結論當然是電腦翻譯毫 無用處。但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幾十 年來努力鑽研電腦翻譯研究的專家學者 都是愚昧無知的人?難道世界上採用翻 譯系統去處理大量文獻翻譯的好幾千個 跨國組織(例如歐盟)、跨國公司(例如 I BM )都是在浪費資源?難道過去十年 間佔翻譯會議最大比重、佔翻譯著作最 大數量的電腦翻譯是毫無意義的學術活 動?難道我們生活在鋪天蓋地的網頁資 訊及無處不在的數碼文化中仍然祇能依 靠傳統的人手翻譯?難道我們要永遠放 棄使用以一秒鐘的時間可以處理翻譯員 一整天工作量的工具?這些問題值得我 們深思。 電腦翻譯帶來很多期望,也產生不 少失望,小部分是源於無知,大部分是 源於誤解。期望電腦翻譯系統可以不費 分毫或以很少的代價為大家解決所有翻 譯的問題,這是無知——天下無免費午 餐,世上亦無不用付款的高質素翻譯服 務。失望是在使用一般的翻譯系統後, 覺得效果與人手翻譯相去甚遠,作用不 大。這是誤解——只要採用適當的系 統,一定可以產生預期的效果。 技 術 取 向 的 翻 譯 程 序 電腦翻譯基本上分為全自動翻譯與 電腦輔助翻譯。全自動翻譯在相近語言 的應用很普遍,效果亦很好。英法德意 語言之間的機譯,準確度很高。但距離 很大的語言則成效較差,例如漢英英漢 的機譯就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現在的 進展也是越來越好。一般人使用一般用 途的全自動翻譯系統 ( g e n e r a l applications translation systems )去翻譯 某些特定範疇的篇章,效果當然不好。 如果是以顧客特定( custom-specific) 及 指定範疇( domain-specific) 的系統去翻 譯有關文獻,譯文的水準肯定是可以接 受的。由於全自動電腦翻譯效果要視乎 語對( language pair) 及語段類別( text type) ,要確保翻譯質量,具有記憶人手 翻譯功能的電腦輔助翻譯系統就在很大 程度上解決了水準高、速度快及譯量大 的翻譯要求。利用電腦去輔助人手翻 譯,這是大勢所趨,可收事半功倍的效 果,亦是香港在國內相對低廉翻譯的競 爭下,必須採用的途徑。翻譯系的電腦 輔助翻譯碩士課程,就是為譯界培訓以 翻譯技術來應付將來翻譯需求的人才。 電腦翻譯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因為時 代的轉變而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廣泛。 就翻譯的類別來說,翻譯工作過往一直 是以文學著作、宗教典籍為主,但現在 是以工商業為主,翻譯的範圍與過去的 有很大分別。根據一些粗略統計,在國 內每年出版的翻譯書籍之中,百分之九 十六屬於實用文獻,百分之四屬於文學 作品。實用翻譯最適合電腦處理,餘下 的很少部分由精於文學的譯者去翻譯, 亦是一種合理的做法。就翻譯的媒體來 說 , 過 去 一 直 是 以 文 件 翻 譯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為主,但現代 人的最新資訊是來自網頁( webpage ) , 以人手翻譯網頁當然可以,但利用網頁 翻譯系統( web translation system) 似乎 更加直接簡單。就翻譯的工作模式來 說,過去是以個人翻譯( i n d i v i d u a l translation) 的形式為主,在文學翻譯裡 尋求意在言外,在詩詞翻譯中講求形神 兼似,可以容許譯者「一名之立,旬月 躊躇」。現代的翻譯工作是以團隊翻譯 (team translation )為主,講求詞匯統 一,句法一致,快速完成。而網絡電腦 輔助翻譯系統正正符合這幾項要求。就 翻譯的程序來說,過去無論是原文分 析、語言轉換、譯文生成各個步驟,都 沒有交代達致的方法。電腦翻譯有很多 翻譯輔助工具( translation aids) 或翻譯 技術 (translation technology ),使到譯 者在分析、轉換、生成幾個步驟中有很 多語言資料數據作為輔助,以產生譯 文 。 這 種 「 技 術 取 向 的 翻 譯 程 序 」 ( t e c hno l og y - o r i en t ed t r ans l a t i on procedure) 是嶄新而可靠的,與過去的 做法有很大的分別。就翻譯的速度來 說,電腦翻譯平均一秒鐘可以翻譯三千 字,而人手翻譯在八小時內大概可以翻 譯三千字,兩者的距離何止天壤。由速 度引申的翻譯數量及成本問題,機譯與 人譯亦是不可同日而言。假以時日,當 電腦翻譯可以妥善處理漢英英漢翻譯中 的 語 境 ( c o n t e x t ) 、 長 句 ( l o n g sentence )、專名( proper noun ) 、時態 (tense) 、所指( reference )等問題後,翻 譯會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推 動 翻 譯 研 究 「人情猶狃於故見,天意已另換新 局。」對於大部分出身於文學、社會科 學的翻譯界同道來說,文學翻譯是最高 層次的翻譯,必須加以重視,深入討 論。要大家將精力轉移到實用文獻,重 新學習軟件操作,掌握分句方法,進行 語料分析,修改電腦譯文,這些的確是 不很容易接受的事情。但電腦翻譯在翻 譯專業人士的參與下,將來肯定會有巨 大的發展。我們要調節自己,為這種工 作方式作好準備。另一方面,我們亦注 意到電腦對翻譯研究也產生很大的影 響。以往,理論可以隨心所欲,意之所 適而為之。但近年譯界利用電腦分析的 功能,衍生出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翻譯研 究(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 。 翻譯概念的產生和翻譯方法的運用,完 全是根據語料庫的數據和統計資料來決 定。例如近日流行的「規範」 (norm )理 論究竟是以甚麼根據來建立的,實在難 以理解。而翻譯方法是個人主觀的建議 還是由資料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亦是值 得探討的問題。 電腦與翻譯已結下不解緣。將來兩 者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電腦翻譯的重 要性亦會日益增加。「不是花中偏愛 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共勉之。 翻譯系 陳善偉 生物系全球首創虛擬植物研習徑 生物系獲優質敎育基金支持,聯同六十三間中學創立三 條虛擬植物硏習徑,並於十一月廿六日舉行啟動典 禮,主禮嘉賓包括優質敎育基金督導委員會委員黃均瑜校 長、中大中醫學榮譽講座敎授胡秀英敎授和香港資訊科技 專業人員協會會長簡永基博士。 這個項目由生物系畢培曦敎授主持;參與計劃的中學 生負責拍攝各條硏習徑植物的相片,並撰寫資料報告,從 中學習鑑定植物和野外實地考察的技巧。小組運用電腦網 頁技術,配合植物專業知識,創製出三條網上虛擬植物硏 習徑,生動地向學生和市民介紹香港的植物及植被。 虛擬硏習徑設 於http://hkflora.com/qef/index_c. php ,載有太平山、貝澳沙灘和中文大學校園的植物硏習 徑實景畫面,使用者恍如置身於這些超過一公里長的路段 上,邊觀賞邊認識沿途生長的植物;並可翻閲相關路段的 舊相片和文學作品等豐富資料。例如太平山硏習徑收載的 文學作品便包括施叔青在《遍山洋紫荊》和魯言在《香港掌 故》中分別描述太平山上石龜的傳説和光緖年間太平山下 雪的記錄。中大校園硏習徑則收載了黃國彬在《中大六年》 一文的結論:「世界上再沒有其他的大學可以和中大媲美 了」,以及余光中在《沙田山居》一文説在春霧瀰漫時「我 走去更高處的聯合書院上課,滿地白雲,師生衣袂飄然, 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講壇説道,煙雲都穿窗探首來旁聽。」 畢培曦敎授表示,中學師生和家敎會可利用虛擬硏習 徑的資料,組織野外實習活動;而網站內相關的文學及歷 史資料,更有助通識敎育。本地生態旅遊業的導遊也可直 接利用有關資料,向遊客介紹沿途的植物。 黃均瑜校長(右)和畢培曦敎授(左)主持虛擬植物硏習徑 啟動禮 3 第二七一期 二零零六年一月四日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