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11

2 No. 411, 19.1.2013 從經典汲取養分 把研讀經典納入本科 課程,是回復四年制 後通識教育的重要里 程碑。廿一世紀是知 識高度分化和急速發 展的年代,加上全球 化經濟形態影響,通 識教育不能只滿足於 擴闊知識面,更要培 養多元文化識見的人 才。大學通識教育主任 梁美儀 教授說,基礎 課程正是針對此而設 計,「學科要求頗高,學生要閱讀經典選篇,涉獵中外重要 文化思想,接觸文理兩個基本領域的大問題,在課堂討論 後要寫文章,藉此提升基本學習能力, 並加強理解和吸收。」自2006年教務 會通過課程大綱,中大通識老師自行 開發教材,試教期間透過各種渠道徵 集意見,不斷微調,力求完善。 大學通識教育副主任 王永雄 博士表 示,課程推出後學生很雀躍。「不少人 說『我們終於等到了!』學生對於以第一身直探原典,感覺 『原汁原味』,並與作者有溝通。他們尤其喜歡小組討論 形式,與師友講習。」基礎課程試行兩年,共有一千八百人 次修讀,從聚焦小組意見得知,學生反應是正面的。 反思為學與做人 兩科必修科,來自文理工商各系各 科的一年級生,均可透過基礎課程 作為切磋平台,凝聚成學習群體, 當中各有得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副主任 趙茱莉 博士說︰「我們一位 舊生 鄒君逸 ,現成為我們的兼職 老師。蘇格拉底一句名言︰『未經 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人活的。』當 年令他苦思不已。他想起家中長輩 一生為口奔馳,從沒閒暇反思,難 道這樣的人生不值 得過?我覺得很好! 這句話說進了他的心坎。我們每個課程各有 十二個選篇,都不易讀懂。許多問題拋了出 來,留下尾巴,等待學生思考。」 王博士則表示︰「令我鼓舞的是有商科生唸 完課程後,對科普書產生興趣。亦有幾位理 科生不約而同說,以前覺得科學是一堆死記 的公式、機械化的方法,但原來與自己的人生和社會是真 的有關係,這是第一次有機會反省科學方法本身。」能夠 引起共鳴,跟悉心選材有關,梁教授說選篇必須緊扣學生 的感受︰「柏拉圖的《會飲篇》講甚麼是愛,其實是生命更 高價值的追求;阿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講友誼, 學生說都有啟發。他們會思考甚麼叫朋友,是不是在臉書 中認作『朋友』的,就是朋友?」 把改變帶入生命 從學生論文和課堂討論所見,較多人談論的有一行禪師的 〈般若之心〉,闡釋《心經》的「空性」;荷馬史詩《奧德 塞》,講人的成長;柏拉圖的《理想國》,尤其是洞穴的比 喻,討論很熱烈;以及卡遜的《寂靜的春天》,講人類濫用 除草劑破壞環境,會勾起許多聯想。王博士說論文的質素 令人喜出望外︰「水準超出預期,不少文章頗有深度,能夠 融會貫通,沒想到一年級生能夠做得到。」 第一和第二屆通識教育學生論文獎均已出版文集,表彰優 異學生。此外,學生通識研討會至今已辦了四屆。梁教授 說,學生埋怨辛苦,說經典很難讀,是少不免的,但如果 能夠進入經典的門檻,將展現不一樣的視野︰「例如在去 年10月研討會,風險管理科學二年級 陳文心 把《心經》切 入她到柬埔寨當義工的經驗,並透過『相即』概念去理解 當地孩童的苦難,思考自己如何能幫上忙?她希 望日後貢獻社會,而非只追求高薪厚職。學生懂 得思索人生,這是通識科老師最感欣慰的。」 給大一生的錦囊 基礎課程涵蓋幾千年的著作,一年級生要怎樣 才可以吸收箇中精粹?梁教授說心態最重要︰ 「不要散漫,得過且過;很難得『與柏拉圖 有個約會』,要認真從事,否則你會錯過許多東 西。」趙博士提醒大家要細思明辨︰「每星期花 點時間思考經典中的某一點,日積月累,將有很 大收穫。」王博士則大派定心丸︰「毋須擔心『與 自然對話』這科會很艱難,上個學期,我班上又 有一名英文系學生拿到A級,文科生當然有能力融會理科 概念,只要你敢試、敢講、敢表達。」 名為基礎課程,其實內涵毫不簡單。在十來歲的那些年, 若有幸與莊周、沈括、達爾文和馬克思等碰面,那怕只 得聞其一言半語,也必字字珠璣。若問收穫,觀其耕耘 即是。 大一生與聖哲的約會 下 學期了,走在大學道上,如果發現有人一路走一路談論「色即是空」,或引用孔丘和盧梭的 觀點,爭辯何謂理想社會,毋須覺得奇怪。他們也許是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基礎課程)全面 推行下,首批三千六百名學生的其中幾位。隨着「3+3+4」學制實施,逾六成新生2013年1月開始修 讀「與人文對話」、「與自然對話」兩個必修基礎課程,在古老文明中透過對話啟發思維的傳統,將 進一步植根中大校園。 中大通識教育五十年 通識教育是十九世紀美國發展出來的課程概念,信念是 大學教育除了能讓學生在一門學術領域有深入認識,更 需要培養他們廣闊的知識視野與胸襟,以便全面發展。 2013年中文大學慶祝金禧校慶,也標誌着中大通識教育 推行達半個世紀,隨着大學整體架構及學制的改變,中 大的通識教育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 1963–1976 . . 成員書院崇基、新亞、聯合各自開辦通識課程 1976–1986 . . 大學由聯邦制改為單一制 . . 學系歸大學管轄,通識教育仍交由書院負責 . . 1984年全面檢討本科課程結構 1986–1991 . . 落實改革,中大通識教育於1986年踏入新階段 – – 大學通識由中央統籌 – – 書院通識由各書院負責 1991–2004 . . 因應靈活學分制實施,通識學分要求減至15 . . 1995年起實施單線撥款預算,學系經費與學生人數掛 鈎,通識科目大增 . . 2002 – 03年,全面檢討大學通識 2004–2012 . . 明確界定大學通識教育目標 . . 重新規劃大學通識課程為四範圍︰中華文化傳承,自然、 科學與科技,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 . 確立管理與質素保證機制 . . 為迎接「3+3+4」學制,教務會屬下通識教育委員會於 2006年通過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大綱 . . 2007年成立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籌劃小組 . . 2009年試辦「與人文對話」和「與自然對話」 . . 2010年初步推行,中六入學學生必須修讀 . . 2012年9月起,通識課程在本科課程中佔21學分*︰ – –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6學分) – – 大學通識四範圍(9學分) – – 書院通識(6學分) * 本科生須至少修畢123學分 2013 . . 1月起,全面推行通識教育基礎課程 2012年通識教育學生論文獎頒獎禮暨學生通識研討會 2012 General Education Student’s Best Work Award Ceremony cum General Education Seminar 梁美儀教授 Prof. Leung Mei-yee 王永雄博士 Dr. Wong Wing-hung 趙茱莉博士 Dr. Julie Chiu 學生怎樣看? What Do Students Say? 「閱讀了很多經典,不單用文學角度欣賞,還把它們放在當代去思考人生、社會問題。從討論中, 同學提出很多想法刺激我去思考,也學習批判性看作品。另外,大家以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文本的 衝擊很有趣。」 ‘I read many classics, not only from a literary point of view, but I also put them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o think about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society. During the discussions, the different ideas my classmates brought to class were thought-provoking, and I learnt to approach texts critically. Moreover, the way we read the same tex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rought about very interesting results.’ 「文科生與理科生一起上課,聯想會多一點。有時候未必習慣對方的思考 模式,但一定要感受一下。這經驗很好,若一開始便文理分班,就沒這個機 會了。」 ‘Having classes with arts and scienc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allows us to have freer association. Sometimes you don’t really get used to one another's thinking mode, but it's good to have such an experience. If there had been separate classes for arts and science students, we would not have had such an opportunity.’ 邊註邊讀 Marginalia 據說古希臘文法學家迪第穆斯(Didymus Chalcenterus, 約公元前80至10年)一生寫了三千五百本書,就算在知識的 創造和傳播變得簡便的今天,他的本領仍是無人能及。 英文 chalcenteric 這個字也是來自迪第穆斯,所指的是為完 成某項工作所需的超乎常人的堅忍不拔和鋼鐵般的意志。 試想在一生中要寫就三千五百本著作,先不論在統計學上 是否可能,那是需要何等的能耐和工夫。 時至今日,書籍、文章、網誌等每天以百萬計出版發表,學 習的要旨變成要在浩瀚的資訊海洋中尋找有價值和相關的 材料。這是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想要達到的目標:從特 定的經典汲取養分,昇華為在現代生活中探究和尋索意義 的習慣。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試辦兩年後,今年雙班年正式推出,是 全校嶄新學士課程的一部分。評估這些課程的成效和結 果,現在言之尚早,但眼前已有一些令人鼓舞的回響。我們 會讓師生自己來評斷。 據說迪第穆斯寫書太多,常忘了自己寫過些甚麼,以致後來 寫的跟從前寫的互相矛盾。日書萬言,抄襲自己的東西,借 用最近因畢彼特而流行的一個字來形容,是‘inevitable’。 The Greek grammarian Didymus Chalcenterus (ca. 80–10 BC) was reputed to have written over 3,500 books in his lifetime, a feat that can hardly be surpassed even given today’s facility in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It is also from Didymus that we have the English word chalcenteric , referring to the suprahuman perseverance and steely resolve in getting things done. Try to imagine what it takes to write 3,500 books in one’s lifetime, as if it were statistically possible at all. Nowadays, books, articles, blogs, etc., get published daily by the millions. Learning becomes an exercise in making distinctions of value and relevance from the vast ocean of information. This is what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Courses at CUHK sets out to achieve: to distil and instil from the chosen classics the essential habit of making enquiry and making sense in modern life. The General Education Foundation Courses had been run in pilot for two years before formal implementation in the double cohort year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evamped University-wide curriculum. Though it may be premature to assess their effects and outcomes, some encouraging feedback is already in sight. We will let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speak for themselves. Didymus was said to have written so many books that he often forgot what he had written previously and so contradicted himself. That he must have plagiarized himself at the expense of prolificacy is, to use a lexicon recently popularized by Brad Pitt, inevitable. ———————■■■——————— 目錄 Contents 大一生與聖哲的約會 2 Freshmen’s Dialogue with the Classics 洞明集 In Plain View 4 昔與今 Then vs Now 5 校園消息 Campus News 6 舌尖上的中大 Mouth-watering Morsels 7 宣布事項 Announcements 8 藝文雅趣 Arts and Leisure 8 人事動態 Ins and Outs 9 周勛儀如是說 Thus Spake Ariel Chou 10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