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65

2 465 • 19.10.2015 特寫 Feature 何培斌談慈山寺的靈性、古代性和現代性 Ho Puay-peng on Tsz Shan Monastery—Spirituality, Antiquity Photos by ISO staff 何培斌教授 Prof. Ho Puay-peng 大雄寶殿的菩薩像和裝飾柱子。柱子為鋼造,柱身包以非洲紫檀木,柱座則包以石 Buddha statues and decorative pillars inside the Main Hall. The pillars are steel encased in African zitan wood and stone (base part) 打 從數年前起,自大學校園遠眺大埔方向,會看見一個 巨大的觀音像,身穿優雅白衣,指拈智慧寶珠,手持淨 瓶,慈視眾生。但可以近看這七十六米高的觀音是最近的事。 這尊碩像坐落近幾個月前才開放、佔地四萬六千多平方米的 慈山寺。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 何培斌 教授是慈山寺的建築設計及造像 顧問。這個項目由香港富豪 李嘉誠 委託建造,歷時十二年, 耗資十五億港元,完成一所受傳統啟發的、充滿靈氣的現代 道場。 傳統啟發的現代性 今時今日,「傳統」跟「現代」的詮釋自由寬鬆,一所「受傳統 啟發的現代寺院」可以媚俗,也可以是嚴謹的古建築複製品, 或介乎兩者之間。慈山究竟落在光譜那一點呢?這個界定和其 後的深入研究是項目重要部分,也是何教授這位佛教建築專 家獲禮聘的原因。 「做一個仿唐建築物最容易,」他說,「做一個同時喚起傳統 跟現代的建築就難很多。由研究、實物尺寸測試以至試建,過 程漫長。慈山寺不是一座百分百仿唐的佛教寺院,它是對古建 築的演繹,是建基於研究而適用於現代的。簡單說,是裏面現 代,外面傳統。寺院的骨幹是鋼,而且是用當今建築技術建成 的。」 靈性元素 慈山的布局和設計取法唐、北宋、遼金歷代的寺院建築之餘, 還考慮到靈性層面。宗教建築需要散發宗教氛圍,給信眾實在 的體驗。通過研究影像和空間的排列怎樣表達佛教教義,以及 佛教文獻的描繪跟當時建築物的關係,何教授和其中大博士 研究生隊伍想出可以把靈性注入環境的概念。「我覺得慈山應 該表達圓融,應該是讓人感受到佛教教義的和諧物體。天台 宗在唐宋是中國佛教主流宗派,圓融是天台宗的大義,是把不 同元素鞏固成為一個新的完美體。」何教授解釋。 寺院的兩條軸綫,一通往大雄寶殿的菩薩,一通往觀音。源自 船灣海的中軸引領訪客步進寺院的核心,第二條從山上經觀 音像斜下,兩軸在三門附近的庭院匯合,這也是圓融的演繹。 何教授指出,「這些宗教影像不是一眼就看到,在教堂裏我們 一看就看到耶穌十架像,但在佛教建築裏,需要經過一系列充 滿寓意的空間才看到觀音或菩薩。」 現代特色 寺院的鋼結構包以深褐色非洲紫檀木,優雅古典,有些地方 像柱座則包以石。室內不需柱子支撐,大雄寶殿的數根,是用 來締造氣氛的。唐代建築廣為人知的斗拱,也不見於此。「晚 上,光線從屋檐滲出來時,屋頂就像浮在殿上。」何教授說。寺 院的主色調是深褐和銀灰(地面,屋頂),有大自然的綠點綴。 簡約線條和樸素色調為寺院帶來一種跟唐代美學配合得宜的 現代感。 向中國佛教遺產取經 寺院設計向中國九至十二世紀的佛教建築和肖像取經,這些 原素材部分已不存於世。觀音像以銅鍛鋼為結構,高度是大嶼 山大佛的兩倍,發揚了始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 巨型塑像的傳統。何教授解釋,「訴諸龐大規模,是為了表達 慈悲,讓肖像觸動眾生,無分遠近。」 寺院有風涼望海的迴廊,「這些半開放空間多用來做儀式,在 九、十世紀在中國流行,但現在很罕有,因為建築費高昂。慈山 的迴廊跟奈良七世紀建的法隆寺的迴廊某些特色近似。」 彌勒殿裏的彌勒菩薩,兩邊有彩繪四大天王,全是樟木雕塑。 彩繪傳統用在木和泥雕塑,金色的彌勒菩薩加入了現代元素: 身體啞光,袍和光環則閃亮。 大雄寶殿莊嚴龐大,震懾人心。三尊菩薩像呈現圓融的概 念—東方的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以及佛教始祖釋迦牟尼。 頭頂華蓋的圖案取意敦煌,但加以創新,雕工細膩,閃閃生 光,跟黑實的天花形成有現代感的對比。 殿的後牆有一幅榆林窟壁畫的複製品,是用真跡的高解像照 片印在德國的絹布上,仔細看,可能會看到像素。 寺院還有地藏殿、鐘樓、鼓樓和藏經閣,庭園一角有蓮荷池。 荷花在佛教代表淨土,是通往再生的管道。再生有多種形 式—知覺更新、輪迴或形體的誕生。最後一點正好由慈山寺 現身說法,其落腳之所,原是一個曾被大火吞噬的慈悲山頭。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