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466

2 466 • 4.11.2015 特寫 Feature 將貧窮送入博物館 Exiling Poverty to the Museum 香 港政府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本港貧窮人口接近一百 萬,即是大約每七個人當中便有一個是窮人。貧窮是 否無法消滅?還是我們一直用錯方法?10月14日,人稱「窮 人的銀行家」、孟加拉經濟學家 穆罕默德 • 尤努斯 教授擔任 中大「博群大講堂」主講嘉賓,以「盆景樹下小錢莊」為題, 與近千聽眾分享他解決貧窮的理念。 捨棄經濟理論的經濟學家 尤努斯教授於1969年在美國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72年 回孟加拉任吉大港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一心希望將所學貢 獻祖國。孰料1974年,孟加拉發生大饑荒,「滿目都是飢餓 的人群,而我卻在學校裏教授一些華麗的經濟理論。我覺得 自己一無是處,於是走出校園,希望幫助到人,那怕只是一 個。」他往訪大學附近的喬布拉村,發現不少婦女不能向銀 行借錢,只能夠借高利貸做小生意,卻利不抵債。他只是借 出自己的約二十七美元,便改善了四十二個家庭的生活,令 他首次感受到小額貸款對窮人的重要性。後來,他為更多窮 人作擔保,向銀行貸款,結果他們都能準時還款,但因借貸 款項增多,漸漸受到銀行諸多阻撓。他忽發奇想:不如自己 籌辦一間專為窮人服務的銀行吧!遂成立了格萊珉銀行。格 萊珉,孟加拉語就是「鄉村」的意思。 反其道而行的格萊珉銀行 這一所專門提供信貸服務予窮人的銀行,自1983年成立以 來,已發展成孟加拉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其模式亦在全球 一百多個國家獲採納,運行近一百八十個複製項目。成功典 範「格萊珉美國」在十一個城市開展項目,使近五萬名基層 婦女受惠。截至2015年1月,累計發放貸款一百六十五億美 元,還款率超過百分之九十八。2006年,尤努斯教授和格萊 珉銀行因「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努力」,共同 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背後其實沒有甚麼深奧的理論—我看傳統銀行如何做, 便反其道而行,卻意外行之有效。」尤努斯 教授說:「傳統銀行借錢給富人,格萊珉借給 窮人;傳統銀行借錢給男人為主,格萊珉借 給婦女為主;傳統銀行需要擔保,格萊珉講 求信任;傳統銀行開在市鎮中心,格萊珉主 動走入農村。」 尤努斯教授指出現存的社會制度是為富人 而設計,當然不能使窮人獲益。他沒有走老 路,像爭取政府多撥資源,或以慈善方式救 助窮人,因為這只會令資源枯竭,長遠難以 為繼;亦因為這種「恩惠」由上而下,更加深 人們對窮人的負面印象。他要做的,是讓本 金生生不息之餘,更激發人既有的潛能,為 生活奮鬥。「窮人就像被種成盆景的樹。即 使是最好的種子,要是被栽種在只有六吋深的盆子裏,不管 跟原來的大樹多麼相像,最終亦只能長成那麼高。問題不在 種子,而在土壤。」 改變經濟活動的土壤 尤努斯教授深信金融制度是解決貧窮的良方,但要改變遊 戲規則。格萊珉銀行不單純借貸:它規定貸款必須用於創 業,且重點借貸予婦女—高達百分之九十七借款人為女 性。其獨特的操作模式,有助增加窮人的社會資本,例如將 無近親關係的借貸者組成五人小組,要求他們定期交流,擴 闊底層人民的社交網絡;又要借貸人遵守協議,例如讓孩子 上學,保持環境衛生等。如是者,借貸者改善經濟情況,同時 亦提高了生活品質,這是傳統借貸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重視窮人的金融服務權利,尤努斯教授更希望透過發 展社會企業改變社會。他指出,商品從生產到銷售予顧客之 間,太多「中間人」謀取暴利。究其原因,資本主義社會強調 人的自利,人被設定為賺錢機器,「商學院只會教人追求公 司利潤,而非解決社會問題。」他成立數十個社會企業,好 像與食品公司合作生產廉價乳酪,改善農村兒童健康;建設 家用太陽能系統;推動孟加拉流動通訊發展,從而改善經濟 等。他沒有佔有這些能解決問題的企業的股份,笑言助人比 賺錢更使他「超級快樂」。 尤努斯教授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掌握科技的力量,足以改變 世界,理應思考如何利用手上工具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他不 諱言,為他人工作「與奴隸制度相差不遠」,故鼓勵年輕人 要做工作的創造者,「『找工作』是一個陳舊的觀念。人本是 生而為企業家的。如果教育使人忘記自己具創造力的本質, 這種教育不要也罷。」。他的理想世界是零貧窮、零失業、零 碳排放,屆時我們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館內,「參觀」人類曾經 有過的貧窮。 尤努斯教授此行帶來的不只是風趣幽默、 發人深省的演 講,更重要的是他已和十幾間香港機構初步接觸,計劃將 格萊珉銀行引入香港。他逾三十年的滅貧經驗,會否為香 港帶來啟示?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