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Research

20 中大研與學 中大心理學系長期致力在心理學範疇提出中國人獨有的角度,多 年來從事的跨文化研究已證明主流心理學有需要建立泛文化模 型,以瞭解人類行為。 搭建中西的橋樑 第一本有關中國心理學的全面著作,是由心理學榮休講座教 授 彭邁克 編著的《牛津中國心理學手冊》。心理學系其他成 員也曾翻譯和修訂西方重要的心理測試,包括 張妙清 教授和 梁永亮 教授分別對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和阿肯巴 克實證衡鑑系統的研究。有的學系成員更進一步為中國人開 發本土的心理測試,包括 陳瑞燕 教授的香港文字記憶學習測 試,以及張妙清教授及其團隊的跨文化(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CPAI)。 當中,CPAI已被視為貢獻超越西方測量方法的首個非西方個性 測試。量表結合了文化特殊性(emic)和文化普適性(etic)的方 法,測量不同文化的人格特徵。 測量工具的源起 張教授說:「七十年代我返回香港不久,翻譯了業界普遍採用的 MMPI,提供實證工具作臨床之用。其後我們和中國科學院合 作,製作統一的MMPI中文本。我們後來想:為什麼要借用西 方的工具?何不開發我們自己的人格測驗方式?於是,我們開 始以心理學的科學評核方法,結合文化知識,開發CPAI,以 瞭解中國人的性格。 「最初,我們從不同的來源,如小說、諺語、調查等,收集不 同的個性描述,目的是建構一個既切合中國文化,又符合既 有評核工具應有的科學標準的測量表。」 CPAI第一版在1991年完成,經過修訂和重新標準化的第二版 則在2002年面世。為了更好地瞭解一生各階段人格的發展過 程,2003年CPAI開發了青少年版本。時至今日,CPAI已翻譯 成六種語言,在中國人以外的社會也有採用。 差異中見普遍性 張教授說:「我們發現,許多人格特徵在不同文化中是共通的,但西方的評 核工具卻忽略了一個層面:人際關係。西方心理學較專注個人層面,而中國 人性格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則體現在人際上,例如和諧、對關係的重視等。 CPAI的跨文化研究顯示,這些元素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而是強調集體主義 的文化所共有的。」 CPAI挑戰以西方為中心的主流心理學。以文化特殊性和文化普適性相結合的 方法開發測試,現已被視為本土和跨文化評核的楷模。CPAI亦可用作臨床評 估,在輔導、招聘、培訓和事業發展等方面幫助落實決定。中大的心理學學 者,在人類行為科學的範疇建立了標準,並拓闊了這門科學的文化疆界。 中西思想交匯 張妙清教授 Prof. Fanny M.C. Cheung 攝於 1985 年北京的 中譯 MMPI 工作坊 ;(前排 左五至七)明尼蘇達大學 James Butcher 教授、 張妙清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宋維真教授 Chinese MMPI Workshop , Beijing, 1985; (Front row left 5th to 7th): Prof. James Butch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of. Fanny M.C. Cheung; and Prof. Weizhen So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