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Research

26 中大研與學 一直以來,電話、互聯網及其他通信網絡的 數據傳輸,均沿用存儲轉發機制,運作模式 與郵遞系統大同小異 — 將包裹從甲地送到 乙地,再送往丙地,如此類推。然而,數據 與包裹不同,可經「編碼」及「解碼」。所以自 80年代起出現過一些傳輸模式,數據在傳輸 期間並沒被存儲,反而被分解及混併,最終 在接收端被解碼,或轉換回本來的信息。 資訊傳輸的優點 雖然這個數據傳輸的另類方法已經存在一段 日子,但卻一直未得到正式認可或廣泛應 用,除了1988年的兩個例子,分別為用作磁 帶數據存儲的磁碟陣列(RAID)面世,以及中 大信息工程學系教授 李碩彥 ,當時於美國新 澤西州Bellcore所作有關優化傳輸通道容量 的研究。另一個例子是中大卓敏信息工程學 講座教授 楊偉豪 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張箴 教 授,於1997年進行的衛星通訊研究。 應用實例有了,但始終未出現相通的數學程 式或結構模型,可以打破研究範疇之間的藩 籬,連結上在相關但不同領域內孜孜工作的 研究人員及理論家。 蝴蝶的孵育 1997年夏天,楊偉豪教授在與張箴教授合作 研究的基礎上,開始與德國俾勒菲特大學的 蔡宁 博士,共同研究如何普遍應用此 種新的傳輸方式。同年9月,楊教授 就此議題與當時忙於撰寫一本開關 電路理論著作的李碩彥教授進行討 論,這次討論對兩人來說都意義重 大。就是在這次討論中,李教授以 「蝴蝶網絡」來勾畫出網路編碼的 好處。雖然兩人關注的理論及實 用觀點均有不同,但都因「蝴蝶網 絡」的突破而振奮,而李教授更不 惜放下寫作近兩個月,全心投入 完善「蝴蝶網絡」的理論細節。 正因如此,網路編碼產生了兩種 理論。第一種是楊教授及蔡博士 以資訊理論方式制定的非線性理 論;第二種是李教授藉「蝴蝶網絡」 的線性代數基本原理所發展出的線 性理論。後來非線性理論與「蝴蝶網 絡」於2000年7月一篇名為“Network Information Flow”的論文中正式發表,這兩種理論都證實網 路編碼比存儲轉發在效率上優勝得多。 線性網路編碼採用簡單易行的編碼╱解碼機制,演算上亦較 簡潔。自2003年起,網路編碼愈發成為熱門的研究題目, 對研究網絡資訊流向有革新的影響。李教授、楊教授及蔡博 士憑2003年一篇題為“Linear Network Coding”的論文, 獲得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資訊理論協會2005年度論 文獎。中大亦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資 助,成立了網絡編碼研究所,由李教授和楊教授共同領導。 網絡通訊新典範 李碩彥教授(左)與楊偉豪教授(右) Prof. Robert Li (left) and Prof. Raymond Yeung (right) 衛星通訊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左: 信號經由地面發射器傳送至太空的衞星,再由衞星轉發至一個 或多個地面接收站。 Left: Signals from a ground transmitter are sent up to the orbiting satellite which then transmits the same signals to one or more receiving stations on the ground. 右: 衞星先把信號編碼,才發送至接收站,傳送效率得以提升。 Right: Signals are coded by the satellite and sent back to the receivers to enhanc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