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Research

38 中大研與學 鄧慧蘭教授 Prof. Gladys Tang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標誌,正好形象地表 達 鄧慧蘭 教授研究手語的宗旨。標誌裏的面 部表情,說明手語可以作為健聽者與失聰者 之間的橋樑。 中 大 於 James Woodward 教 授 加 入 後, 由1993年起展開手語的研究和培訓工作。 Woodward教授是音韻學家,鄧教授的專業 訓練則是語言學和第二語言的學習。鄧教授 說:「Woodward教授認為手語有一套音韻 系統,可以像任何其他語言一樣學習。這挑 戰了我一貫的想法。」 手語語言學研究與失聰者培訓 兩位教授結果一起合作,記錄香港手語的種 類。2003年,他們再度合作,成立手語及聾 人研究中心,並設計亞太區手語語言學研究 及培訓計劃。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是首個向 亞洲失聰者及健聽研究生教授手語語言學的 地方,現已成為這學科在亞洲的核心。中心 有多項研究成果,包括亞洲手語庫,以及亞 太區各類別手語的字典及教材。 鄧教授指出:「當時(今天亦如是)最大的障 礙,是人們對手語和失聰者的誤解。」中心自 成立以來,透過研究和公眾教育,成功加深 人們瞭解手語語言學培訓的重要性,以及手 語語言學對香港和亞洲失聰人士教育的影響。 建立失聰者教育的包容性 失聰的孩子,往往學業成績欠佳、溝通技巧 不足、社交有障礙、情緒不穩定。2006年, 鄧教授開展為期七年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 融教育計劃」,以抗衡香港失聰者教育一直以 來只著重口語的教學方法。 這項共融教育計劃讓失聰和健聽的兒童在普通學校的課堂一 起上課,由健聽老師以口語任教,同時由失聰老師以香港手 語授課。所有相關人士,不論健聽或失聰,均對這項計劃推 崇備至。計劃還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納入傑出融 合教育例子資料庫。這項教育計劃顯示失聰兒童有手語口語 兼擅的能力,而學習手語不僅不會妨礙口語方面的發展,反 而對學習口語有所助益。手語也有助雙向溝通,亦可讓健聽 兒童自由選擇語言。 無障礙世界 從教育平權開始 由於溝通的問題,失聰學生的教育一直以來都受到很大限 制。手語語言學的研究,為這些學生帶來了機會。鄧教授希 望失聰兒童藉著同時掌握手語和口語,可以學習主流課程, 毫無障礙地與健聽人士溝通。 手語 : 健聽者與失聰者之間的橋樑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