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九年第一期

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和抑鬱症 是都市常見病。我們自小習慣稍有 不適便向藥箱求救,腸道微生物群 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基湘 教授另有高 見:必須先訴諸己身然後求諸外。 陳教授是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 主任,專研臨床病毒學和流行病學, 是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微生物功能 的頂尖學者。他並不接納健康出問 題源自細胞出問題的前設,而認為 癥結在於腸道細菌失衡。都市常見 病的靈丹妙藥很可能繫於平衡的腸 道微生物群。 健康人群的腸道細菌通常處於平 衡,但證據顯示,無論精神還是身 體疾病都和腸道菌群紊亂脫不了關 係。陳教授在2018年的先導研究招 募了逾四百位實驗對象,建立起五 個腸道菌群模式。透過研究糞便細 菌的組合模式,首次劃定了不同類別 的腸道細菌群狀況與其相關的腸道 健康概況。 實際年齡會影響腸道微生物,但那 只是芸芸影響因素之一。老年人和 年輕人的腸道菌群模式容或有異, 但將差異完全歸因年齡並不穩妥 ─飲食、生活方式以至遺傳均起 作用。陳教授的先導研究獲得實證, 指向腸道健康與睡眠質素、心情、血 壓、心理健康、抗生素使用情況以及 代謝綜合症等的相關性。 還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微妙因素, 例如婚姻狀況和分娩方式(剖腹產 或是順產),也影響腸道健康。獨 居者相較於和伴侶共居者,腸道微 生物模式截然不同。剖腹產與順產 帶來的規律差異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嬰兒出世的第一步怎麼就左右 了他們日後的腸道健康? 陳教授的初步觀察為預測疾病和前 期干預帶來佳音。他解釋道:「未界 定正常、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模式 之前,無從建議具體、個人化的治療 方案。一旦建立了這個界定,便可相 應作出預測,提出建議。」 不少病痛都源於腸道微生物群異常 或失衡,結腸癌、精神病、糖尿病和 林林總總的過敏症只是冰山一角。 為腸道健康訂定參考點有利於前期 干預和個人化治療,同時減少疾病 突發。 陳教授的研究正是立足於此。今年  5月,陳教授招募三千名志願者,建 立專屬香港的腸道微生物群數據 庫,名為「港人腸菌圖譜」。參加者 親臨威爾斯親王醫院,完成健康問 卷和評核,提供皮膚抹片、口腔樣 本,以及驗血。最後是提供糞便樣本 作細菌分析。 去年的先導研究已顯示,腸道微生 物群受生活方式和環境影響。所以 「港人腸菌圖譜」,聚焦香港居民, 考慮人口和地域的細節,為港人界 定健康腸道微生物的基準和正常狀 態,建立適切可行的健康目標。腸道 健康基準的訂立意味着我們離身心 靈全面健康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任何努力,均須以目標為本,方有所 得。治病扶危,舉足輕重,陳教授的 研究破舊立新,不可或缺。沒了這項 研究,腸道治療猶如沒頭蒼蠅,失去 方向。 由於腸道模式因人口和地域而異, 因此研究對象非香港人不可,不能 由其他國家的研究數據代替。北美 和歐洲的研究或許可供其他醫療領 域參考,但腸道健康之獨特性不容 借用數據。 腸道健康研究目前處於起始階段, 陳基湘教授正一路領進,如果進展 順利,以實證為基、防範於未然的治 療方案指日可待。期望在不遠的將 來,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將趨 向以預測和預防為主,而非病發後 才設法補救。 這位腸道健康專家對預防治療的前 景非常樂觀:「很快,不消幾十年, 幾年就夠了。」 健康便是財富,有人視錢財如糞土, 看來,財富的確得從糞土中尋。 Phil Rosen 本文原載《中大通訊》第538期。 掃描閱讀全文: 「腸」路漫漫 陳基湘上下求索腸道健康圖譜 27 「腸」路漫漫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