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一九年第二期

13 站在巨人的肩膊上 開發藥物成功與否,仰賴跨學科協作。 兼備基因統計學及生物計算學專長的 蘇漢昌 教授利用近年急速發展的全基因 組關聯分析(GWAS)和基因圖譜技術, 一探奇難雜症在基因層面的機制。「研 究路上,有着不少挑戰和疑團,幸而大學 崇尚自由和鼓勵協作,為我添上助力。」 他說。 精神病為公共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擔,然 而現有療法遠遠未臻完善。蘇教授及其 團隊研究舊藥新用,賦予非精神病藥物新 用途,減省研發新藥物的成本和時間。他 們運用GWAS結果,找出了一些具轉化潛 能的藥物,進而在治療精神病方面應用這 項技術。 就着破解疾病在分子層面的機制,學界已 有不少建基於動物或植物細胞的模型, 但不可或缺的人類基因組數據模型,卻 仍然匱乏。蘇教授說:「精神病十分難以 借助動物模型來分析,而GWAS數據正可 提供獨特的研究方向,幫助學者理解精 神病在基因層面的機制。」 為尋找有轉化潛能的藥物,團隊開發了一 個演算模式。他們利用GWAS數據推斷基 因在表達上的轉變,再以分析結果與各種 藥物的表達圖譜作比對,繼而篩選與分析 研究路上,  有着不少挑戰和 疑團,幸而大學 崇尚自由和鼓勵 協作,為我添上 助力。 舊藥新用的魔術師 結果相反的藥物,將其歸類為潛在的可用 藥物。例如亞士匹靈、「氧合酶-2」抑制劑 等非類固醇抗炎藥,它們經研究被視為有 潛力抑制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 求藥之路困阻重 重,其中一個問 題是怎樣在基因 層面呈現GWAS 結果,以便將這 些結果和藥物的 表達圖譜配對。 為了確定方法無 誤,團隊進行驗證,看看能否為現有或正 在臨床試驗的藥物重新定位。驗證過程 絕非容易,皆因很多藥物都有轉化潛力, 但不是每種都可驗證。 為了完善他們的藥物轉化技術,蘇教授及 其團隊致力開闢其它研究途徑,例如借助 機器學習。他們又與中國內地的大學醫院 合作,運用當地大量醫療記錄,驗證藥物 的轉化潛能。 「藥物開發在過去二十多年大致上停滯 不前。運用演算法達至舊藥新用,可為精 神病及其它治療方法較少的疾病,提供 更多藥物選擇。此方法亦有助研究中藥 及其它靶點藥物的療效。」他補充。 「 」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