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零年第一期

新冠實錄 13 寧濫勿缺? 無論是搓手液還是清潔劑,罐頭湯還是衞生 紙,我們司空見慣的日用品在疫情爆發初期成 為港人競相搶購的貨物。「盲搶炎」怪象還傳 播到英國、美國、新加坡、澳洲等地,民眾爭 先恐後湧向當地商店,清空貨架。 這種集體現象令 楊穎敏 教授深感好奇。這位市 場學系副教授專研人類決策行為學,對行為科 學及關乎消費者福祉的研究抱有濃厚興趣。她 認為,這次的恐慌搶購潮歸根究柢是人類情感 在作祟。 「對不確定事物產生的情緒是搶購現象的關鍵所 在。」楊教授闡述道:「人類慣於躲避風險, 傾向為最壞的情況作打算,而非凡事向好看。 伴隨而來的是恐懼與焦慮。這些情感會驅使人 類的行為,影響我們對逆境的判斷與反應。」 她續以具體數據印證上述理論:一項研究於3 月8至18日期間訪問了約一千名香港市民,調 查他們的囤積模式及焦慮程度之關聯。研究發 現,愈是焦慮的人,其囤積意欲愈高。例如, 在所有囤積廁紙的受訪者中,高達五成人屬中 度焦慮。 楊穎敏 教授 市場學系副教授 為何大眾如此憂心忡忡?經過一番論文研讀, 及對疫情時間線的爬梳整理,楊教授終於得出 答案。「這一切歸咎於2月5日的WhatsApp信 息。部分香港人收到一則關於新冠肺炎的短 訊,聲稱中國物流因疫情而癱瘓,導致衞生紙 嚴重短缺。」 楊教授續說,那段時間社交媒體上的照片滿是 武漢和中國各地空無一人的街道和搶購一空的 貨架,令香港民眾的恐慌情緒日漲,因此上述 WhatsApp短訊一出現,他們馬上深信不疑, 對沒廁紙可用的恐懼壓倒了理性分析。 她亦指出情緒的利弊:「恐懼和焦慮其實並非 壞事──儘管採取的行動有時不合常理,但這 些情感是人類適應周遭環境的本能反應,有助 我們逆境自保;只有長時間過度恐慌及焦慮才 會損害心理健康。」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