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零年第二期

28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零年第二期 伍慧明 覺得,2020對博群來說,是消失的 一年。開春的花節取消,遊未圓,夢未圓;前 校長 沈祖堯 今年初赴新加坡任新職,她想請這 位博群之父在大講堂臨別贈言,但大學防疫嚴 格,大型活動臨近舉辦才會獲批。邵逸夫堂之 約,9月入紙,一路沒有回音。她不甘心,不住 追問,據理力爭,聚會終於落實——詎料2021 年1月尾的會晤,再度延宕,最後的真情對話, 已是無期。 但消失,還好只是感覺,疫癘荒原下,活水依 然奔流。「我們不想隔絕,跟學生失去聯絡, 活動如文化導賞在疫情頭半年照舊面試和培 訓,只是搬到網上。」這位博群掌舵人補充。 網絡進駐教育日常,團隊的覺悟比疫潮來得 早:2019年底第一學期在社會運動中匆匆落 幕,移師雲端的想法無聲醞釀。慶幸是,一路 走來,校內外對博群活動,熱心依然:六場博 群心事台的教授講者,早有默契,一口答應邀 請;也有嘉賓做完培訓,才坦承罹患癌症。 「好感動,大家都支持博群。」伍慧明說。 現時,團隊將社區研究計劃(社研計劃)和社 會企業起動計劃(社企計劃)的網上培訓安排 在第一學期,第二學期主力落區和團隊活動。 但博群的魅力,在探索正規教育以外生命的 寬廣,能讓人自然而然刻骨銘心的,始終 是人。負責兩個項目的 吳以諾 ,就感慨網絡隔 絕了相處火花。 「除了增廣知識,以往社企計劃的參加者可 以在培訓過程中,結識同學和校友,一起組 隊參賽,整件事好有機,不需要做太多他們 就會傾談認識。今年設了網上Connect Wall和 Zoom交流環節,做了很多,卻沒有面對面的 效果。」他認為,網上辦活動,單向和涉及簡 單問答的設計,效果理想,人數跟實體沒有大 分別,但深入認識則難以做到。 網上活動少人提及的另一難關,是不諳科技的 普通人,一夕間要掌握廣播技術,變成媲美電 視台的專業攝製隊。負責品格對談和善意溝通 工作坊的 黃樂宜 ,溫文嬌弱,很難想像,過去 一年她被訓練成插線、收音、Pan鏡皆精的直 播達人。 「每日都要練習開機和插拔線材,以免接觸不 良造成雜訊,步驟要用身體去記,練到閉眼和 發燒都要記到。」她柔柔說道,語氣表情有不 服輸的韌性。的確,難關一浪接一浪:博群活 動室只有半邊Wi-Fi,她要拖線,再解決收音 問題。疫情期間訂儀器很困難,兩個月準備 時間,訂直播機花去個半月; 李慧詩 的訪談, 碰上體院封院,她無法前來,團隊要即晚 變陣。 辦活動,一刻未完成都是懸心。黃樂宜坦言, 對同事認識多了,情誼更深。以往各自搞 活動,但原來有需要時,看似害羞的同事會主 動幫忙,陪她想辦法,聽着直播,提點缺漏。 弄花香滿衣 —新常態的擺渡人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