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零年第二期

且行且珍惜—疫下中大人 9 說到大學生活,諾軒坦言失去大半,他原住在必 宿的敬文書院,不住宿的日子,與師兄姐留影的 拍照日取消,服務隊為中學生籌辦的夏令營停 辦,迎新營變為一日網上活動。「在網上人與人 的互動變得奇怪,很難玩遊戲,只可以談天。不 少人會私下再約出來聊天,但有限聚令。」 暑期實習是另一遺憾。沉穩的他善於計劃和 管理自己,升四年級的暑假,他不斷寄出履 歷,希望取得教學經驗,卻渺無回音。他稱, 公司削減不少實習空缺,「有一家為小朋友提 供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課程的 機構,只有兩個助教職位,遺憾落選了。」 他平靜道。 缺憾的意義,或許是令人更懂珍惜。不能相見 的日子,諾軒體會人際關係的脆弱。「人與人 很難維繫,社交距離不止是客觀的,像你與我 現在隔開聊天,」他慨嘆。「疫情時不能相見 會令大家的心變得遙遠。平日可以相聚,一起 探索新事物,要盡情去做。我快畢業,出來工 作很難像從前發一個短訊就可飯聚,疫情變相 令我失去很多與朋友的經歷和回憶。大學不止 讀書,很多東西也需要體驗,」他說着,臉上 掠過一絲愁悶—— 「我感覺自己真的老了。」 第四波疫情來襲,畢業禮金黃色的廊篷在11 月的風中佇立,沒有唱出的驪歌,只能在心底 輕奏。迆邐着畢業袍的年輕男女在仲門與百萬 大道穿梭,蕭瑟中飄來的笑語,怎樣喧囂,也 透着孤獨。踏着午後陽光,高眺的男生拿着沉 甸公事包徐徐來到。公事包裏,是他為中學生 準備的教案。立志做老師的他,畢業論文研究 嶄新教學法如何減少中學生對物理的誤解。整 個11月,他每週跟中四生上三課,兩次網聚, 一次面對面授課—用他的話說,「舉例、 分享,讓學生自己思考」。 諾軒 自己也是學生。三年級下學期他開始上 網課,坦言發問和討論不如以前直接和方便。 「平日上課同學會不停舉手,小息和下課也會 向教授提問。物理是複雜的學科,一開始有問 題,以後都不會明白,概念要掌握得好清楚才 可以讀下去。」發問地點現在變成聊天室, 問題像滾筒直落,教授未必能全部回應。 實驗方面,暑假第三波疫情時,他要做電熱感 應的短期實驗,修課的同學每人一個實驗間, 在不同時間回校,保持社交距離。物理系實驗 必修課主要在一二年級,諾軒聽師弟說,教 學助理會代做實驗,錄影過程和數據,學生 抄下數據分析。他直言不太理想,「實驗不止 結果,過程也重要。這是疫情的限制。」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