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人工智能:法律與倫理 Alexandre Erler 教授 哲學系 Eliza Mik 教授 法律學院 「我 跟蘇菲亞碰過面。她可真了不起。」 Eliza Mik 教授說着,發覺自己也把它當成了人。 蘇菲亞(Sophia)是一部機械人,2017年 獲沙地阿拉伯公民權,一時間成為人們茶 餘飯後的話題。「但說到底,它也不過是塊塑膠。」 談到機器時,我們總是用「學習」、「成長」之類的說法形 容它們,人與機器,分野愈發模糊。隨着人工智能出現, 機器的能力與日俱增,它們亦逐漸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一部 分,所作所為對我們有實實在在的影響。這樣說來,我們是 否真的該把它們當作人來看待,讓它們享有和人一樣的權 利、守同樣的道德?此問題固然十分有趣,近年在坊間以至 政界引起議論,但現於法律學院研究科技法的Mik教授認為, 機器人格化在法律與現實層面其實無甚意義,不足掛齒。 「我們無謂庸人自擾。」 倫理學上,機器可否視為人確有商榷餘地。 研究尖端科技 倫理的哲學系 Alexandre Erler 教授指,依照部分學派的觀 點,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是可以成為像我們一樣的道德主 體(moral agent)。 「有些學者比較嚴謹,認定只有具備心智甚至意識,有慾 望、信念、意圖等心理狀態,方能成為道德主體。」Erler教 授說。以此門檻來看,觀乎目前技術水平,機器遠遠談不上 具備道德能力。但當然,這不過是一家之言。 「根據另一派學說,即使機器受制於由人設定的框架,只要它 們在框架內有一定自由而其舉動具有道德意義,它們已算是道 德主體。例如救人與否,按此派看法,機器但凡有選擇的餘 蘇菲亞由香港科技公司 Hanson Robotics研發, 面世後遭楊立昆(Yann LeCunn)等知名人工智能 學者批評為一場炒作 24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