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人工智能:教育 說 了這麼多關於人工智能的事,頓覺千頭萬 緒,皆繫於教育。 幾個月來,《校刊》踏遍山城上下,走訪 多個範疇的人工智能專家。眾人的立足點 各異,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自有不同感悟,然而 不論起點為何,他們都不約而同談到教育的重要。的確,人 工智能的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惟其千般 百樣的啟示,往往落得被誤解,甚或無視。遠的不說,筆者 訪問一眾專家時便常常捉錯用神,或者根本不知從何問起。 回想過來,大家正是少了在學校好好認識人工智能的機會。 那我們該如何突破瓶頸,與時俱進? 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為全球高等學府爭相發展的領域, 中 大亦不甘後人。2019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推出人工智 能:系統與科技課程,屬全港首創。課程開辦兩年,系主任 金國慶 教授樂見其成功吸納各地尖子,學術成果纍纍。而在 此兩年間,課程亦有所調整,以臻完善,如為一年級生增設 概論課,並加入探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應用的選修 科目。然而,金教授也提到他們面對的一個局限。 「課程只有約四十位學生,某程度上,規模還是略小。」 有感人工智能教育愈加重要的,並非只有工程學科的同仁。譬 如本科城市研究課程新設的智慧永續城市專修組別,其中一個 單元便會訓練學生運用大數據。無獨有偶,社會科學院也在 2019年推出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回望過去兩年,課程 主任黃偉豪教授指學生的學術背景縱然各異,如今卻都對人工 智能有所掌握,令人欣慰。 「儘管我們多年來嘗試在中學教育打破文科與理科的壁壘,某 些積習依然難改。但人工智能正正需要兩個世界的結合才能 大放異彩,這也是我們首屆學生經常碰壁的地方。」黃教授 憶起文科底子的學生如何與編程搏鬥,理科背景的學生又如 何在人文領域舉步維艱。 金國慶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 32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