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人工智能:社會 早 上八點,火車又再卡在路上。你汲取上週 的教訓,今天已一早出門,但這號稱「服 務第一」的鐵路公司,總有辦法令你前功 盡廢。你睡眼惺忪,與無數其他趕着上班 上課的乘客一樣進退失據,唯一可以做的,大概就是拿出手 機,到社交平台發泄一番: 「叻啦你,一個禮拜可以壞三鑊。都唔知你班友點造野。」 區區一則貼文,或已能讓你一吐烏氣,但除此之外,似乎 無甚作用。不過對 羅淑莉 來說,網絡上的漫筆雜談、快言快 語,其實也可為社會帶來改變,關鍵在於如何把它們整合, 加以分析。 現為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博士生的羅淑莉 ,一直運用社交媒 體數據,研究大眾對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觀感。她早前便於 微博收集數以萬計談及深圳地鐵的貼文,望能從文章的情感 及發布時地,找出系統需要改善之處。成果於第二屆國際城 市信息學會議上發表,獲最佳學生論文獎。 「以大數據彌補傳統問卷調查之不足,是城市研究近年一大 趨勢。」 何穎 教授說。何教授是羅淑莉的導師,上述論文正 是由兩人合撰。教授指出,問卷雖有助學者更全面了解研究 對象的社會背景,又可因應研究方向度身訂造,但其所費不 菲,不能經常使用。反觀近年智能電話和配備全球定位系統 的車輛隨處可見,社交媒體又成為生活必需,各城市的物聯 6 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一年第一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