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三年第一期

赤心熱腸 計劃雖然可行,兩位教授為實現願景仍須排除萬 難。陳教授是現任中大醫學院院長,他坦言:「那 時人們很懷疑——沒有誰對此想法感興趣。」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堅持實踐理念,至今開花 結果,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成立了「香 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簡稱MagIC,全名為 Microbiota I-Center)。MagIC的使命是藉着研究微 生物菌群,開發新型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很多疾病都是源自微生物群遭破壞。我們難以控制 哪些基因受到調控、基因如何表達,卻可以直接透 過醫療的介入調整微生物群。 「所有我們能想到的人類的疾病,都與微生物群的 異常相關。」黃教授解釋。「腸道堪稱第二個大 腦,我們發現,自閉症、抑鬱症,甚至腦退化症和 濕疹,皆源於體內微生物群的變化。」 破解細菌的微宇宙 現時,MagIC的團隊正致力研究嬰兒和兒童的早年 腸道健康,他們認為這是調校微生態的「黃金時 期」,腸道健康較易控制,及早介入有助於防患於 未然。 MagIC亦有研究人員探究細菌如何導致肥胖、新陳 代謝紊亂和第二型糖尿病。腸道細菌能擾亂消化、 維生素合成以及脂肪酸的形成和氧化,而細菌和肥 胖之間到底如何相互影響,至今遠未透徹了解,也 是一片有待開墾的研究沃土。 消化系統和炎症性腸病之間有着清晰的關聯,包括 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在所有發病機制 中,環境因素均起着重大影響,例如幼兒過量服用 抗生素,有可能導致日後患上腸道疾病。 MagIC在疫情期間取得創立初期的重大成果,研究 團隊發現,微生物群的生物標記揭示新冠肺炎患者 的病情會否持續嚴重,或繼而患上「長新冠」。 「我們的研究在全球首次證實,新冠肺炎病患的嚴 重程度取決於腸道的微生態。」黃教授解釋說。「 『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會非常不同,有些人 會出現腦霧、慢性疲勞症候群,這些都能以不同類 型的微生態來解釋。」 點糞成方 MagIC也嘗試改良腸道微生態移植的應用。糞便移 植在中醫藥學裏已經歷史悠久,據黃教授補充,「 黃龍湯」基本上就是糞便溶液,是應對食物中毒和 其他腸胃疾病的傳統療方。 目前,糞便移植在美國已獲准用於治療復發性梭菌 感染,這種感染往往無法以抗生素應對,卻可引致 持續不斷甚至致命的腹瀉和結腸炎。 黃教授憶起在香港治療首名患者的情形,那是一位 88歲的老伯,在中國大陸就醫無果,備受嚴重腹 瀉的折磨,逼不得已每天上 厠 所十次。後來黃教授 和研究團隊為他從兒子身上進行糞便移植,老伯的 構築更健康的未來 19 魔幻菌叢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