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四年第一期
楊教授在中大任教半世紀,對於外界指隨着大 學教育擴充,學生水準每況愈下的批評不以為 然。他教大一物理所用的教科書,從1973年起 沿用至今,「那時是第三版,現在是第11版」 ,正因為古典物理學的內容數百年不變,所 以很容易就能比較到不同年代學生的水平,他 直言七八十年代的學生不見得比現在的學生優 秀,只可以說從前的學生「乖好多」,做老師 亦比較愉快:「現在久不久就會有學生來同你 拗分數,說『我需要一個A』,同你爭一分半 分,那個年代不會發生的。」 中大初期的宿位嚴重不足,1973年學生針對宿位 不足的問題在校內發起遊行,時任校長李卓敏博 士即着手興建臨時宿舍以作緩解。楊教授也捲入 這場「臨宿風波」之中。那時學校就增設管理委 員會負責臨宿的事宜,楊教授是副主席。他說: 1973年正式上班,當時中大三所書院都各有自 己的學系,各書院的理學院已全數遷入沙田校 舍的科學館大樓,共用實驗室與儀器。「我誇 張一點的說,(科學館)同一條走廊上,你可 以找到三個物理系主任。」 那時的中大仍在起步階段,資源匱乏,兩三個 辦公室共用一個電話號碼,「一響就三間房一 齊響」,如果共用電話的房間在同一樓層已算 幸運,楊說:「試過有一年,我與同事樓上樓 下共用一個電話呢﹗」通訊設備欠奉,別說未 有互聯網,那時連傳真機亦未普及,「打長途 電話是一件大事,事前要向系主任申請。我記 憶當中,那個年代我打過幾多次長途電話呢﹖ 可能是三兩次」。正因如此,當時要取得學術 領域的變更與趨勢等信息是相當困難,「唯有 依賴國際學者路過香港,就會請他們來演講, 從而了解一些新的動向」。 現在回望,那時的教學生涯最為輕鬆愉快。在 1991年研究資助局成立前,大學的科研經費有 限,「我記得我第一張糧單是3000多元,現在 看是很少,但那時並無要求要做多少研究或出多 少文章,做研究純粹是興趣」。至於升遷與否, 主要是論資排輩,做到一定年資又表現不俗的, 就有機會升任高級講師了。不過,升遷名額是 嚴格控制的,在七十年代,約16名老師的物理 系,只設教授一名,高級講師一名。 1 2 我提到手空空、無一物, 覺得好感動,他們(學生) 卻沒有太大反應。 28 中文大學校刊 | 中大六十周年口述歷史選粹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