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四年第一期

堂申請經費進行數碼化,數碼化工作現已完成, 講學錄音將分階段上載給公眾使用。 鄒強調,圖書館的職責不單是將書籍存於館 內,而是要讓讀者知道有甚麼館藏,利便使 用。「香港開埠之後,國內局勢動盪,很多人 來了香港,當中有不少文化人,文物、書籍 也隨之到了香港,可以說某程度上,香港是福 地,我們有責任把這些文物好好保存,向公眾 介紹。」 中大圖書館2003年設立「香港文學特藏」及 「香港文學資料庫」。鄒與部份學者持相同想 法,覺得香港文學應該包括古典文學及現代文 學,但當時香港古典詩文文獻的著錄在香港文 學這個領域可說是真空的,文獻不足徵,於是 她在工餘時間致力搜集、研究及梳理經眼的香 港古典詩文文獻,在2011年出版《香港古典詩 文集經眼錄》,2020年出版《香港古典詩文集 經眼錄續編:詩社集、詞社集》,介紹香港開 埠以來514名作家所著的808種古典詩文集,以 及150家詩社的緣起及社集作品,是有系統整理 的香港古典詩文文獻介紹與著錄。 2000年以後,她亦為圖書館輯錄其他書籍, 收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叢書》,內容涵蓋 香港開埠以來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同年代的 文化人如前清遺老、教育家、學者、詩人的書 畫、信扎、手稿、詩文文獻,當中大部分由各 界捐贈中大圖書館。以遺老手札為例,手札原 藏賴際熙太史子嗣賴恬昌先生,圖書館2008年 舉辦「翰苑流芳:賴際熙太史藏近代名人手札 展覽」,賴先生當時只答應借出信札,「我遂 自告奮勇提議舉辦展覽的同時,也將藏品輯錄 成書,讓信札可以廣為流傳。賴先生其後對展 覽及特輯甚為滿意,將借出的遺老信札全數捐 與圖書館」。 談到圖書館的多項變遷,她續說這幾十年圖書 館對讀者的要求也改變了很多。「我記得早年 圖書館時有提示,勸喻讀者不要喧嘩,但千禧 年之後我們鼓勵讀者交流、討論,給予讀者的 空間亦大了很多,如設小組研習室,2013更擴 建地庫為進學園。」「進學園」取名就是她提 議的,靈感取自韓愈名篇〈進學解〉。 鄒穎文強調,香港乃人文薈萃之地,可惜相關文 獻在社會變化、文士轉徙流離中散佚亦多;搜羅 珍遺、記錄一代文化精粹、傳播所藏,應是圖書 館當前急務。總結中大歲月,她說:「早年一位 資深同事曾戲言,『在參考櫃檯工作的同事甚麽 問題都能解答』,這話啟發我不少思考。我很慶 幸能身處浩瀚書海,明白學海無涯,謙卑是何等 重要。圖書館是珍藏知識的地方,知識每天都在 變。『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是我深 信的,愈是老生常談,愈見真理,希望用這幾句 話與圖書館同仁共勉。」 1 鄒穎文出版及輯錄的書籍 我們有責任把這些文物 好好保存,向公眾介紹。 40 中文大學校刊 | 中大六十周年口述歷史選粹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