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四年第二期
| 林漢明教授 農民,鼓勵綠色減排生產,創造雙贏。」他 和團隊更希望把研究成果帶到世界,讓更多 人知道大豆的價值,為全球糧食安全及農業 可持續發展貢獻「香港方案」,讓香港發揮 樞紐作用,引領該領域技術、認證和質量控 制的發展。 從實驗室到田野: 關注糧食安全及可持續農業 林教授進行大豆研究逾四分之一世紀,全因 他留意到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林教 授表示,大豆蘊含豐富營養價值,佔全球植 物蛋白的70%,提高大豆產量及推廣大豆食 品可以為無法負擔肉類的貧困地區的人們提 供足夠的蛋白質,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其 中一個手段。2009年,在一次扶貧活動中, 林漢明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張國宏教授 相識,後者從事旱地農業研究多年,經驗豐 富。2014年,林教授和團隊運用先進的基因 組測序和分子生物技術,成功從野生大豆識 別和複製出嶄新的耐鹽基因,大大提升發展 耐鹽大豆的可能性。隨後,林教授和張國宏 教授攜手以非基因改造的方法,成功培育出 耐鹽耐旱大豆品種隴黃1號、2號及3號,並在 甘肅省推廣種植,改善當地種植問題,提高 農民的生活水平。 中國現有18億畝耕地,其中5億畝遭受鹽鹼 影響,這種現象在以甘肅為代表的西北地區 尤為嚴重。因此,林教授和團隊將這三個耐 逆大豆品種無償給予甘肅省貧瘠、乾旱及鹽 漬化土地上的小農戶種植。2016至2023年, 「隴黃1、2、3號」三個大豆品種累積種植面 積達118萬畝,實現了林教授和張教授「把論 文寫在大地上」的期望。林教授解釋:「直 至2023年,透過種植隴黃1、2、3號,農戶增 收達9700萬人民幣,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減少 約8萬噸。」因豆科植物與根瘤中的固氮細菌 有共生的關係,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作物可用 的有機形式,可讓農民減少使用化肥,從而減 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文大學校刊 16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