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四年第二期

個『包裹』傳輸到同一個交匯點,就會被儲 存和分類,然後轉發到下一個節點。」楊教 授如是說。無線網絡的包裹經過的節點越 多,數據遺失的情況越嚴重。 他補充說:「增加無線訊號的傳輸功率以擴 大傳輸距離,可以減少傳遞數據包的次數, 但會干擾其他類型的無線通訊訊號。」網絡 研究員一直尋找在不影響傳輸功率的情況 下,減少資料遺失的解決方案。 楊教授1991年離開美國頂尖的AT&T貝爾實驗 室,加入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埋首鑽研網絡 研究。網絡研究人員過往認為,透過網路發 送信息的最佳方式是將其編碼,以數據包形 式高速傳輸,而不改變網絡數據包本身的內 容。但他證明了在網絡使用混合數據包可以 傳輸更多信息,並創作「網絡編碼」一詞形 容該嶄新概念。 楊教授說:「我花了七至八年的時間,與中 大和海外的合作夥伴一起開發理論。」他的 遠見和毅力催生了範式轉變,使更多數據在 網絡高速傳輸,例如從互聯網下載資料的速 度更快,串流視訊播放得更順暢。 觸發網絡傳播技術蛻變的蝴蝶效應 為了將網絡通訊的潛在傳遞量發揮到極致, 楊教授和同事李碩彥教授想出了一個名為 「蝴蝶網絡」的新穎點子,證明了利用網路 編碼傳輸信息的速度可以比傳統「儲存、轉 寄」的模式更快。 他說:「數據以編碼包的形式在蝴蝶網絡中 傳送。中間網絡節點接收到的數據包會被編 碼成新的包,然後發送到下一個節點,最終 在目的地節點重建原始信息。」 這項技術後來演變成為BATS編碼,是楊教授 及其博士生、中大(深圳)理工學院楊升浩 教授共同努力的成果。BATS編碼簡化了編碼 和解碼過程,以提高網絡信息傳輸吐量、減 少數據延誤,並增強網絡的穩定性。他們的 研究項目「網絡編碼在新一代網絡的應用」 於本年獲選為首批「產學研1+計劃」項目。 透過研發商業化,開創無限可能 楊教授的夢想是擴展通訊網絡和數據儲存系 統,以提高網絡的效率、可靠度和安全性, 從而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因此,他與楊升 | 楊偉豪教授 中文大學校刊 28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