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校刊 二零二四年第二期
使她考慮這個領域。當時,她與同事張元亭 教授一同評核工程學系學生的畢業習作。 「有一位學生做得強差人意,但他離開之 後,我和張教授開始聊起天來。」張教授雖 研究可穿戴技術和感應器多年,仍徵詢趙 教授的意見,問她那份畢業習作可以如何改 善,如何能更為節能;趙教授剛好在研發超 高靈敏度的光感測器,因此借此機會和他討 論自己的研究項目。兩位學者一拍即合,專 業知識相輔相成,趙教授也因此開始研究柔性 電子工程學,希望能應用於醫療保健產品。 趙教授向「產學研1+計劃」督導委員會提交 的研究專案,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她與 團隊開發了一系列可穿戴的醫療裝置,可透 過偵測人體內各種維生指標,評估心血管疾 病的風險。「這些感應器收集的生命表徵數 據,不只限於大部份人認識的心搏頻率、血 含氧量、血壓等指標,還包括動脈僵硬度等 經常被忽略的因素。」 感應器收集數據後,將會建立一個個人化 的AI系統,趙教授的團隊將這個系統命名為 「Dr. PAI」,並補充:「它結合生成式人工 智能之美,以及最先進的感應技術。」生成 式人工智能現時無處不在,ChatGPT就是其 中一例,這種AI系統搜羅大量資訊以產生回 應;同樣,趙教授的AI系統利用各感應器收 集的數據,提醒使用者注意健康,也提供減 低健康風險的對策。假以時日,這系統也會 學懂辨識使用者的習慣,並作出相應調整。 「你越多和自己的系統交流,它就越了解你 的身體狀況;它收集的生理資料越多,它就 越能辨識你身體不適究竟是源於短暫的毛 病,抑或是長期病患的徵兆。」 精準醫學 趙教授解釋,這種診斷方法聽起來新奇,但 其實在醫學界有跡可尋。奧巴馬擔任總統期 間,美國政府已發現個人化醫療保健的重 要,因而開始推動「精準醫學」。Dr. PAI 這種個人化人工智能,會觀察用家的日常生 活而收集資料;也透過其獨特的模型,容許 病人與感應器互動,並為他們度身打做保健 建議。雖然絕大部份人都深明健康人生的重 要,但「健康」一詞應用十分廣泛,不同人 可能以不同形式詮釋;因此,Dr. PAI會顧 及使用者的個人需求和潛在風險,提出解決 方法。 Dr. PAI 用家可以透過感應器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中文大學校刊 32 | 趙鈮教授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