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雅共賞

一位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

王無邪(1936–) / 《追夢者》, 1958<br />
水彩紙本, 35.8 x 24.6厘米  /  王無邪贈, 2016.0037

星前月下,一個背影正在爬出陽台,跨向前方的階梯,離開住所。這身影張開雙臂,擁抱眼前新發現的、出乎意料的自由。儘管身上還穿着睡衣,他已迫不及待踏上命運之旅。雖然前路充滿未知,觀者也無從窺見主角的臉,樂觀情緒仍躍然紙上。離開安舒區去追夢也許是一時衝動,但追夢者並不在意別人也許會視此為不切實際。畢竟,何謂切合實際?就藝術追求而言,真有實際或是理性這回事嗎?

在藝術展遍地開花、收藏家富可敵國的二十一世紀來說,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有」;但在《追夢者》成畫的1958年則未必。那時,幾乎沒有任何平台介紹或展出新晉藝術家甚至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位於大會堂的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尚未興建,時年二十二歲的王無邪才習畫兩年。他並非出身書畫世家,從聖若瑟書院畢業後家人也無力供他上大學。他在一所商行當文員謀生,雖然工作穩定,但在商業世界卻找不到滿足感,於是他把公餘時間花在作畫和寫詩上。1958年是王無邪的轉捩點,他參與成立了現代文學美術協會並擔任其主席,同時開始跟隨現代水墨先鋒呂壽琨(1919–1975)學畫。在藝術與文學之間,王無邪最終選擇了前者,這個抉擇或可以從《追夢者》中略見端倪。簡言之,這幅夢之畫正畫出了一個畫家夢。

乍看之下,此畫似乎是業餘藝術家的隨手之作。然而流暢自信的線條運用、緊湊的構圖和合乎邏輯的空間顯示,以及和諧協調的色彩配搭,都儼然出自大師之手。此外,《追夢者》的卡通風格是理解畫意的關鍵。畫的題材「追夢」既然是個縹緲的幻想,利用本質上就兼具幻想與現實的風格來表達,無疑合適不過。因此,觀者無須深究畫中細節,例如,陽台外怎會有樓梯,梯級通向哪裏等等。就讓畫作帶領我們進入不折不扣的奇幻世界,無須把情境理性分析,只管盡情感受便是了。這畫似在暗喻凡夢皆有可能。一如所喻,壽登耄耋的原作者活出夢想,至今已悠悠六十載。

上述作品已於文物館之《追夢者:王無邪教授早期作品展》展出,展期至八月三十一日。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81期(2016年8月)

標籤
文物館 展品 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