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藝士匹靈

流離與安身

每位異鄉人都找尋心之所繫,西北民歌歌手張尕慫也不例外。今年初,以他為主角的音樂紀錄片《黃河尕謠》於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首映,隨後在上海、釜山等國際電影節上映。得悉中大於九月中舉辦放映會,筆者當然不會錯過此機會。

尕慫說話時有點口吃,但天生一副好嗓子,唱歌時行雲流水,從小跟着大人在甘肅的廟會表演。後來他到浙江升讀大學,發現自己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唱民歌成為他找尋自我的方式。退學後,他帶着錄音筆跟西北民間藝人學習三弦、冬不拉等樂器,把收集得來的民間音樂融入自己的創作,於內地不同城市巡迴演出。

《黃河尕謠》不純粹是尕慫的民歌之旅,也關乎一位八十後青年的迷失。影片中,尕慫在燈紅酒綠酒吧演出總是顯得有點落寞,只有回到黃土高原嗅一嗅泥土味,在山野與陌生老奶奶對唱,他才笑得開懷。畢業於中大民族音樂學博士課程臧藝兵教授指出,民歌獨特之處在於歌曲與民間文化的關係。換言之,西北民歌是尕慫通往兒時回憶的心靈慰藉。

是次放映會屬於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回望──紀錄片觀摩系列」,自2016年1月起,主辦單位每個月都精選一齣中國紀錄片供中大師生及公眾人士觀賞,更邀請導演與觀眾交流,冀透過影像與對話幫助觀眾了解當代中國發展。

今次《黃河尕謠》導演張楠和製片人張勇皆有赴會。張楠坦言自己與尕慫籍貫一樣,年齡相近,對尕慫的飄泊流離很有共鳴,有感而發:「做人難免遇上失落與孤獨,但會讓我們心靈愈來愈富足。」

J. Lau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25期(2018年10月)

標籤
張尕慫 民歌歌手 音樂紀錄片 放映會 臧藝兵 民族音樂學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